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亳州:擦亮高质量发展金“药”匙
  “药不过亳州不灵,药不到亳州不齐。”华佗故里亳州被称为“中华药都”,这里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多达121万亩,日上市中药材品种超过2800种,年成交额占全国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的45%以上。近年来,亳州市坚定不移实施“以药立市、以药强市”发展战略,现代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市的首位度支柱产业,也让该市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随着“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一幅高质量发展新画卷正如芍药花开一般在亳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抗击疫情,为全球贡献“亳药”力量
  近期,新冠疫情在全国多地散发,亳州市充分发挥现代中医药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立即组织济人药业、协和成药业等重点药企,开足马力生产抗疫用药疏风解毒胶囊和银花防感汤(亳州2号方),大量支援上海、江苏、广东、香港和省内兄弟城市,为各地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亳药”力量。
  说起亳州中医药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自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开始,这里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贸易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因此,民间有“药不过亳州不灵,药不到亳州不齐”之说。
  近年来,亳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从110万亩增长到121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从4.2万亩增长到41.7万亩;药品生产许可企业从71家增长到206家,医药工业产值从133亿元增长到316.8亿元;中药材贸易额从线下200亿元增长到线上线下合计1091亿元,其中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坐落在该市魏武大道一侧,门前是一座华佗雕像。它是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功能最全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于2013年11月24日开业,日上市药材品种达2800多种,日均客流量4万到5万人。
  今年一季度,亳州市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实现进出口总值1.4亿元,其中出口1.2亿元,占全省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总值的74.2%。这些出口的中药材中,不少是抗疫药物。
  在德国小城施特拉尔松德的拉茨药房,由济人药业生产的疏风解毒颗粒正通过这里销售到德国市民手中。疏风解毒颗粒是唯一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市场的中药配方颗粒,已在欧盟27个成员国销售了10多万份。荣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的疏风解毒胶囊,则成为英国政府“创新英国”全球第一个立项资助的中药。
  这是亳州市中医药“走出去”战略的重大突破,“亳药”在全球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药立市,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近年来,亳州市坚定不移实施“以药立市、以药强市”的发展战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和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饮品生产基地。
  前不久印发的《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发挥我省“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中医药强省,努力争当引领中医药发展的先行者,力争通过3年,中药产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全产业链总产值达4000亿元。
  据统计,《行动计划》19次提到亳州,其中不少任务直接点到亳州,有的举措则为亳州量身定制。比如《行动计划》明确,推动亳州现代中药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提质扩量增效,到2024年基地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0亿元,要占全省中药产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全产业链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可见,安徽打造中医药强省,努力争当引领中医药发展的先行者,亳州不仅要当先锋打头阵,更是主力军。
  2017年1月,省委省政府针对亳州中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发展态势、转型趋势,提出“把亳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之都”;2019年12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世界中医药之都(安徽亳州)建设发展规划(2020-2030年)》,标志着“世界中医药之都”建设正式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均明确提出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
  这一切,均因为亳州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安徽无可替代,同时也赋予亳州中医药产业发展新的历史使命。
  锻长补短,增强中医药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亳州市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中药颗粒剂生产、中药流通、中药科研和中药文化传播等的全产业链体系。2021年,全市中医药制造业产值达316.8亿元,中药饮片年生产能力超过100万吨,现代中医药产业规模达1445.8亿元。
  如今,亳州市正在实施“锻长补短”行动,锻造实体市场的长板,补齐虚拟市场的短板,全面增强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在“锻长”方面,完善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体系,设立了亳州市高新区中药材专业市场市场监管局,加强市场日常监管。起草了《亳州市中药材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市场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锻造市场品牌。对亳州市中药材仓储现状开展摸底调研,为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提供信息支撑。
  在“补短”方面,支持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打造的全省唯一的中药材大宗交易平台发展。积极谋划中药产业互联网建设方案,目前线上交易平台建设方案已经形成初稿,并积极对接京东集团、阿里集团,通过邀请来亳和线上座谈的方式,就平台建设合作进行沟通。
  此外,亳州市还拓宽对外贸易渠道,依托安徽自贸区亳州联动创新区的改革试点定位和亳州市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一园三区”的规划布局,积极发展中药材加工贸易。实施差别化国际市场开拓策略,支持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在国外设立营销机构,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守正创新,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
  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锻长补短,也需要守正创新,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建设“名院”、创建“名科”、培养“名医”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应有之意。近年来,亳州市大力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积极创建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亳州市中医院成功获批省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与省中医院合作的创建任务正式启动;涡阳县中医院二期工程完工,三期工程开工……
  与此同时,亳州市还加强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全市92个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馆,每县区拨付35万元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经费。到2021年底,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配置4类中医诊疗设备,具有中医药服务能力,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基本建成。
  为了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亳州市积极争取名医堂项目,定期邀请国医大师和全国名老中医来亳坐诊、带徒。积极建立医联体、医共体和中医专科联盟,开展智慧医疗服务试点。建设“互联网+中医”平台,亳州市中医院互联网医院经省卫生健康委批准,目前已正式运营。
  下一步,亳州市将继续坚持“以药立市”战略不动摇,发挥中医药文化、资源、市场三大优势,打造全球中医药贸易、中医药产品制造、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传承四大中心,争取早日建成符合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世界中医药之都”。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