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在一线干活究竟有多热?
记者探访发现,一些工作场所实际温度达40℃
  7月12日上午9点20分,记者来到合肥市北一环和四里河路交口的一个加油站,当记者把气温计放到加油机旁边时,短短10分钟,最高指数为50℃的气温计指针就达到了峰值,“爆表了。”当天,记者赶赴加油站、建筑工地、小餐馆操作间和消防队,现场感受高温下劳动者的辛苦。
  A
  加油站员工:要防止被黑色车烫伤
  时间:12日上午9点25分地点:北一环一加油站
  7月12日9点25分,在北一环一家“中国石油”加油站,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加油员张日盛正一边指挥前来加油的车辆,一边给顾客加油。
  加油站顶棚遮住了强烈的阳光,感觉还不是很热。记者用气温计测量了一下,指针指向了40℃。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加油站布置了3排加油机,加油站的顶棚可以为里面两排加油机挡住阳光。在人多的情况下,暴露在阳光下的那排加油机也要启用。记者把手里的气温计放到了加油机旁阳光可以照射的地方,短短10分钟,最高指数为50℃的气温计达到了峰值。
  此时恰好人多,看到有车辆进入,工作人员示意车子停在最外面的加油位上。强烈的阳光照射在黑色的车身上,“碰到黑色的车子要注意,手尽量不要碰到车身,不然容易被烫伤。”工作人员提醒记者。
  张日盛介绍,他们这里的加油站是24小时运行,工作三班倒,他每天工作8小时,早上六点半到岗,“今天比昨天还好一些,昨天没有风,感觉更热。”
  B
  建筑工人:一天要干10个小时
  时间:12日上午9点50分
  地点:肥西路与北一环交口一工地
  9时50分,记者来到北一环与肥西路交口东南角一工地探访。推开烫手的工地铁门,记者进入工地。在现场一位工人师傅的指引下,记者弯腰缩背穿过纵横交错的脚手架,顺着一处简易的梯子爬上了正在施工的二楼。“到了上面就不要乱碰了,小心烫伤。”这位工人师傅贴心地提醒记者。
  正在施工的二楼完全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上午10点的太阳毫不留情地释放着热量,晒在皮肤上有一种灼热的疼。在这开放的空间,有一点好处是不时有风吹过来,给人带来一些清凉。只见几位工人师傅都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各忙各的活计,都是满脸通红、大汗淋漓。来自肥西的王师傅介绍,他们早晨5点上班,10点下班,算上下午一天要干10个小时。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把气温计放在施工的地板上,发现指针很快就越过了40℃。王师傅的同事陶文件正拿着水管向刚浇筑没多久的水泥板面浇水,“温度太高了,浇点水保养,防止水泥板开裂。”陶文件来自淮北,是一名瓦工,陶文件向记者介绍,“这里的水泥板面是昨天上午打的,要保养三天以上。”
  C
  餐馆老板:每天换两三身衣服
  时间:12日中午12点
  地点:经开区一小餐馆
  12点,正是一天中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记者大汗淋漓走进了经开区一家小餐馆。在大厅里,空调正开足马力给顾客送去清凉。走到大厅过道,来到厨房操作间,里面抽油烟机轰鸣,餐馆老板兼厨师庄先生正在忙碌。
  记者站在操作间的门口,这里已经没有了空调的清凉。几分钟过后,记者就能感觉到T恤贴在了身上。记者拨开塑料门帘,将头探进操作间,感觉从鼻孔吸进来的空气都带着火一样的灼热。
  半个小时后,抽油烟机停止了轰鸣,庄老板走出了操作间。“今天算是好的,只有两个盖浇饭和一桌客人。”老板娘递上毛巾,庄老板一边擦汗一边说。老板娘撩起庄老板的围裙,记者看到庄老板的裤子和袜子都被汗湿了。“今天还好,往常衣服全是湿的,每天换个两三身衣服是家常便饭。”
  记者放在操作间门口的气温计,最终显示为40℃。可是,刚刚直观的感受让记者感觉气温计好像不给力。难道是气温计出了问题?庄老板淡淡一笑,“你放的是门口,那是个进风的地方,门帘又不停开着。你下次往里放一放试试看。”
  D
  消防员:穿着厚厚防蜂服摘蜂窝
  时间:12日下午3点半
  地点:蜀山区消防救援大队天鹅湖消防救援站
  12日下午3点半,是一天中气温较高的时候。蜀山区消防救援大队天鹅湖消防救援站消防员接到了处理马蜂窝的任务。队员们立刻登上救援车,前往柏堰雅苑小区。
  大约10分钟后,消防车来到目的地。蜂窝位于柏堰雅苑一居民楼下的树枝上,常有马蜂飞出。午后天气炎热,一名消防队员戴着口罩,额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在工具箱里找出摘除蜂窝的工具。在其他队员的协助下,这名消防队员穿上银白色的防蜂服,戴好面具。他先用杀虫剂与打火机制造火苗,对准蜂窝将其烧焦。等马蜂飞出时,再用杀虫剂喷射。一分钟后,马蜂窝落地了。处理完马蜂窝,消防队员脱下厚厚的防蜂服,已经浑身是汗了。
  摘蜂窝,对于消防人员来说只是“小儿科”。炎热的夏天遇到火灾,“感受就是在沙漠里裹棉被。”说到这里,消防员戴磊打了一个比方。“夏天工作确实很辛苦,行动力会有所迟缓,反应也会变慢,体能下降得很快。”他表示,高温炎热天气下灭火,主要还是靠消防员的责任感克服,“想到我们的职业是老百姓认可的,就有动力了。”戴磊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