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查晶芳
我素不爱蝉,它们实在太聒噪了!尤其是静谧的午后,困倦思眠,它们却雨一般嘶鸣,既无抑扬顿挫,亦不婉转悠扬,单调如一条烈日下的市区主干道,听得人躁气翻涌。蒙耳犹闻,恼得人恨不能弄根长棍子,把它从树上捣下来才解气!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方不虚生此耳”,蝉声厕身其间,所为者何?
直至那日,偶然间看到一个蝉破茧而出的小视频。一只金黄油亮的蝉蛹,以细足紧紧钩住一根竹枝,不一会,它的背部被撑开了一条黑色裂缝。紧跟着,一点嫩绿出现了,是蝉的头部。然后,蝉的身子颤动着一点点一点点地从壳里缓缓挣出,出来一半时,它便昂着头使劲往后仰,再仰。慢慢地,露出了三对纤细的爪子,其中两对前爪敏捷地钩住了蝉壳的最前端,身子迅速趴下;与此同时,尾巴也顺利出壳了。最后,它奋力振翅,两片羽翼纤长而轻薄,光射其上,几乎是透明的,它的头高高昂起,整个身姿就像芭蕾舞演员那般优雅舒展。这是实实在在的“金蝉脱壳”、破茧成蝶呀。挣脱旧壳,得以新生,这是多么不平凡的生命啊!那一刻的情景,深深地震撼了我。
想到蝉的一生何其隐忍而悲壮!于地下蛰伏数年,才有机会破土而出,这天空,这树林,这人间,见之不易,可不得尽情赞美生命感恩上苍?它们的生命又何其短暂,多则一月短则两周,它们就要复归地下,湮没于黑暗和人世的阴影。它们怎能不珍惜这瞬息的生命?怎能不竭尽全力,以饱满的激情、明亮的音色、整齐的节奏,将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它是在表达对仲夏的热爱?还是在讲诉自己悲壮的经历?抑或是对这人间有着深深的不舍?
看蝉悟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蝉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虞世南的蝉声。他身为重臣,颇得皇上赏识,自恃身端品正,便借蝉总结自己的人生,字里行间颇有几分文人的清高自许。“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一生坎坷,免不得牢骚满腹,明则咏蝉,实则自鸣不平。而骆宾王身陷囹圄,狱中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更多悲苦沉痛。“一壳空空纸样轻,风前却有许多声。叫来叫去浑无事,叫到诗人白发生。”杨万里听蝉,惊觉时光如水,愁绪顿生……他们在听蝉,写蝉,虽各有比兴,本质上都只是借蝉咏怀。诗言志,他们写的都是自己的人生。
这些感怀其实都是干卿底事,蝉鸣是基因上的一根弦,它被生命延续的强烈愿望所拨响。那是一根能感知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弦,它敏感敏锐,知吾生之须臾易逝,雄蝉便拼尽全力地钟鼓乐之,以获得爱情,以将生命的种子代代相传。
若摁下人生的快进键,人与蝉,何其相似。悟道于此,人当活得更清明,更自觉,更轻松。删繁就简,接近本真,像蝉一样感恩、珍惜,像蝉一样竭尽全力为生命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