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进入实质运行和全面建设阶段;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活动在长丰县下塘镇举行,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公布,将建成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连日来,合肥市创新发展好消息连连。
在合肥“科学岛”上,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正在运行。1056秒!全世界托卡马克装置高温等离子体运行最长时间纪录,在这里产生。
“科学岛”,正是合肥这座创新之城的一个缩影。2012年至2021年,合肥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勇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两个开路先锋,地区生产总值由4168亿元增加到11413亿元,增长1.7倍。
出台科技创新条例,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将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提升到40%、种子基金提升到50%,量身定制“人才政策20条”“创新创业8条”……今年上半年,合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52%,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三位;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达2.6万人,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科学装置陆续开建,创新平台加速建成,科研成果竞相涌出。首台智能4K无线腔镜、首台金刚石量子计算教学仪器、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首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来自合肥的墨子传信、热核聚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等国际领先成果引人瞩目,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丰富的“源头供给”。
合肥确立每年9月20日为“科技创新日”。创新,正成为这座城市最大标识、最大潜力和最大动能。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合肥推动产业创新的发展思路。“科创+产业”模式,催生出一个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人风趣地称之为“芯屏汽合”“急终生智”。
“十三五”以来,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9%,对工业贡献率高达92.9%。“十四五”开局更呈放量之势: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8.3%,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4.9%。
着眼“十四五”,合肥正全力打造两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个千亿级龙头企业,培育30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冠军”企业,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进一步转化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据《人民日报》7月14日头版头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