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市民安全到达,是他最大的心愿
  作为一名基层交警,他曾一举解决困扰多年的安徽大市场交通“肠梗阻”;通过勤务实践,让合肥高架道路交通高峰结束时间日均提前30分钟以上;创新开展“全时段+多手段”违法整治,让舆情、警情下降了30%,违禁车辆上高架诱发的交通事故下降了70%……他就是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高架桥大队副大队长杜汝达。7月20日,在安徽省公安机关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上,作为基层民警代表,杜汝达汇报了自己的从警经历。他说,市民安全到达,就是他最大的心愿。
  根治“肠梗阻”,他啃下“硬骨头”
  在合肥老城区,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大市场,真砸蛋,二轮三轮到处窜;你挤我,我别你,半个小时五百米。”这句话讲的就是前些年安徽大市场的交通乱象。
  “小小顺口溜,道出的是群众呼声。”杜汝达说,在瑶海工作期间,辖区大型物流批发市场交通秩序乱一直是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也是治理难点。为了找到“症结”,他前前后后在这一带走了二十多遍,从早上到晚上,各个时间段,多种交通方式,有时开车,有时骑车,有时走路,认真查找,仔细摸索。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杜汝达暗下决心。他与队里的同志们反复研讨,认真查找问题,分析症结原因,制定整治方案,积极向属地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协调各方力量成立综治小组,开展联勤联动进行综合治理。
  杜汝达还提出“摸清底数、统一编号、规范管理”的新思路,对辖区安徽大市场、三里街汽配城等几个物流园内部共4200辆三轮车进行编号登记、规范管理。
  通过推磨转圈式的乱点治理,辖区物流园、商圈周边秩序得到显著改善,事故同比下降60%。他很高兴地说:“我们交警、派出所、城管、社区、共享单车企业、物业,大家一起上,最后就干成了。”
  守护“大动脉”,他探索“新科技”
  当城市发展按下“加速键”,无疑给交通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去年,杜汝达调至高架桥大队工作。这也是全省唯一一个专门管理高架道路的交警大队。作为城市交通大动脉,高架桥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由于车辆增长过快,道路难以承载负荷,早晚高峰桥面拥堵时常发生。
  为了提高通行效率,他和同事深入研究,探索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来缓解高架道路的常态拥堵,全力推进“巡检+巡逻”24小时网格化勤务模式,发挥“最亮双眼+最快双腿”的最大效能。
  组建视频巡检专班,利用交通超脑和视频监控平台,高频次巡检各条高架,特别是关键节点,力争第一时间主动发现各类警情。杜汝达说,这样一来不等驾驶员报警,交警就可以迅速通过事件检测、视频监控等手段查明拥堵源头及事故情况,对责任明显、损失不大的交通事故,立即指令当事人自行撤离现场。这一勤务推进以来,合肥高架道路早晚高峰结束时间,日均提前了30分钟以上。
  为了净化高架道路通行环境,他还创新开展“全时段+多手段”违法整治模式,整治效果明显,违禁车辆上高架等舆情、警情下降了30%,违禁车辆上高架诱发的交通事故下降了70%。
  问计“热心人”,他怀揣“为人民”
  从警18年来,杜汝达深知想要管理好交通,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在他的手机里,存储着一群“热心人”。他们不仅是主动反映问题、关心交通的热心群众,更是交警的合作伙伴,需要沟通更需要尊重。
  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席卷全国。杜汝达主动请缨投身抗疫一线,在三十头高速口连续奋战30多天。一天深夜,一对朴实的夫妻拎着一大堆东西,走进了他们的临时休息点。
  当时大家都在卡点忙碌,便没有太在意。谁知过了一会儿,那位男同志叫杜汝达和同事们去吃饭。走进去一看,一个火锅一桌子菜,他瞬间就蒙了。“夫妻俩说,疫情防控你们辛苦了,我们也帮不上什么忙,就想着弄个火锅给你们暖暖胃。”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涌上他的心头,也让他再一次体会到“警爱民民拥警”的深刻内涵:“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我们装进心里。”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今后的日子里,杜汝达说,他将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无悔的为民情怀,在自己的岗位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了这身警服的荣光,奋斗终生。杨睿鑫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