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雨)棚能提高群众在高温、大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7月22日,记者在合肥市南二环与潜山路交口发现,两个悬臂式遮阳(雨)棚已经基本安装完成。据建设单位介绍,从部署到设计,再到施工,悬臂式遮阳(雨)棚安装仅用了10天。
惊喜:等红灯不会挨晒了
7月22日早上8:00,正值早高峰时段,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南二环与潜山路交口,在该路口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一处悬臂式遮阳棚竖立在路边,遮阳棚的根柱部分还围着施工围挡。骑着电动自行车和步行的市民正在遮阳棚下面等红绿灯。
“有了这个遮阳棚不用担心在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被太阳晒了,政府部门在做好事,给他们点赞。”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他在附近的写字楼上班,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南二环与潜山路交口,这里人流量、车流量非常大,红灯的时间比较长。“现在正是最热的时候,能有个遮阳棚对我们行人来说是件便民的事情。”陈先生笑着说道。
“前几天晚上我看到这个路口被围起来施工,我还以为是出了什么事,原来是给我们老百姓安装遮阳棚,心里一暖。”7月22日上午,市民李女士在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据其介绍,前几天晚上因为临时值夜班,她经过南二环与潜山路交口东北角,发现路口被施工围挡围起来,有施工工人在施工,“当时我还想,怎么把好好的路口给挡起来了,原来是夜间给我们施工建设,给我们老百姓做好事。”李女士说。
部署:全省各地将应建尽建
据悉,为提高群众在高温、大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安徽省住建厅日前印发《城市交通路口安装遮阳(雨)棚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按照“统筹规划、应建尽建”和“急用先建、易建快建”的原则,针对本地群众生活和交通实际需求,在城市(含县城)人流量大的交通路口非机动车道和行人等候区安装遮阳(雨)棚,为等红灯的非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遮阳挡雨,改善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环境,助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非机动车遮阳(雨)棚应优先设置在非机动车通行量较大、一个信号周期内无法完全通过的路口。行人遮阳(雨)棚应设置在行人流量大,信号周期较长,等待时间较长的路口。遮阳(雨)棚可考虑设置在学校、医院、商业街等人流密集区域过街处。同时,遮阳(雨)棚要有效满足群众遮阳避雨基本功能,确保暴雨、暴雪、大风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持久耐用,并不得影响交通安全。
计划:合肥市将大量安装
“我们接到安装遮阳棚通知后就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设计,用3天时间设计完善,第4天开始组织施工,前后共用了10天时间。”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倪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因为潜山路与南二环交叉口人流量较大,通过合肥市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该公司各部门协同工作,决定错峰施工建设遮阳(雨)棚。
为了不影响市民的正常出行,此次遮阳(雨)棚施工时间安排在晚上10点到凌晨5点,“经过两个晚上基础建设和两个晚上结构施工,今天把整个遮阳棚的效果展现出来了。”倪信表示,此次在该路口的建设不仅是打造遮阳(雨)棚的样板,同时精益求精,将肩负责任保障遮阳(雨)棚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我们在前期实地考察的时候发现这个路口地下管网很复杂,为了不破坏绿化和地下管网,综合考虑后选择悬臂式遮阳(雨)棚,建设速度也比较快。”倪信介绍,此次安装的是装配式可拆卸遮阳(雨)棚,在绿色环保的同时,可随时拆卸,“比如冬天用了遮阳棚后积雪不能很快融化,就可以及时拆除,确保出行安全。”
据悉,目前合肥市已有中山路、潜山路两个路口处安装遮阳(雨)棚,先做出遮阳(雨)棚样板,待审批通过,后期合肥市将大量安装。周镕健王诗棋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