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宣守林《追风》是洪放先生的一部力作,引起广泛关注。
这部小说像是身边的一座山,高崇、奇崛、亲切。细细品读,美妙、精巧、贴切,在感受时代脉动的同时,一些微观细节令人赏心悦目、拍案叫绝。
卷首的“楔子”就很有特色,虽然只有七百字左右,却字字珠玑,用文学的语言作铺垫,设悬念,引你上“山”探“宝”。首先主角杜光辉上任,不乘飞机坐高铁,就有深意。此时的主人公心情是复杂的,迷茫的,一个宏观经济学家去省会城市任副市长,而且是受盛情之邀。由学者向官员跨界,由理论向实践转变,他需要观察、了解,需要感受、适应,更需要思考和找准发力点,不想太快也不可能太快地进入角色,需要一个转变过程。看似简单的细节,却寓意深远。还有在汽配企业发生锅炉爆炸后,面对记者的尖锐提问,杜光辉充满理性地说:“以后工作就是最好的回答。”无疑都是伏笔和悬念,有很强的代入感。
因为一段“土掉渣”的方言俚语,寻常的老鸡被演绎成为地域文化,继而蝶变为中式快餐的第一品牌,这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奇迹。但小说《追风》的高明之处在于其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借“力”发“力”。杜光辉入职南州第一次用餐就是一个人到城隍庙喝“老鸡汤”,情节由此切入:“一个人,一生中,总有一些地方,不需要想起,也从不会忘记。南州,对于杜光辉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这不仅仅因为他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有他的初恋,有他的痛苦,有他的欢乐。”“他喝着鸡汤,突然脑子里闪出一个画面,那是田忆。”交代了缘由,钩沉了记忆,引出了初恋,不露痕迹地为后面的复杂场景预设了浪漫,为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附带了温度,为政经类小说平添了生活气息,对后来的招商引资有着画龙点睛之妙。小说再次提到老鸡汤时是这样写的:永力集团董事长叶总与南州洗衣机厂签约后,本来准备了晚宴,但叶总提出要吃小吃,说“小吃才是每个城市的灵魂。”“叶总喝着鸡汤,不时发出轻微的啧啧声,一碗喝完,又加了半碗。叶总道,这是我在其他地方没有喝到过的鸡汤。以后再来南州,还来喝。”一碗老鸡汤,一石三鸟,匠心独运。
在未阅读小说之前,我曾想当然地认为,这类题材的小说容易推演政治,归纳事件,没有恋爱婚姻,没有生活场景,没有人物个性,必然会影响阅读兴趣,因为小说必须要有艺术真实,艺术真实就是要符合生活内在逻辑、能显示社会生活本质、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爱情抓人,故事留人”是小说的永恒主题。《林海雪原》原稿是没有白茹的,是责编建议并帮助添加的,许多革命小说皆是如此,战争年代尚且如此,何况和平时期呢。读了小说后才知道我是杞人忧天。
杜光辉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学识上、工作上,同样也体现在他的个人生活上。杜光辉不忘初恋,但他同样珍爱家庭,为此他做出过许多努力,但终因“三观”不合,与妻子分道扬镳。杜光辉的妻子茹亚不同意他来南州,由此成为夫妻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杜光辉与妻子茹亚的婚姻是由师母牵的红线,他本想拒绝,师母建议他们先处处,果然两年后结婚生女。茹亚在孩子可心五岁时出国读博,毕业后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任高管,渐渐变得强势,专横跋扈。她竟然说:“你最大的意义就是回家好好地陪可心”,出国前又撂给杜光辉一句话:“放弃去南州的打算,或者辞职回家。”由此可见,她居高临下,以自我为中心,即便杜光辉不到南州,他们迟早也会结束这段婚姻,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是一类人,后来发生的事就顺理成章了。尽管如此,杜光辉还是很在乎这个家,他多次给茹亚打电话,茹亚要么不接,要么说“正在忙”“没事打什么电话?”直到离婚,杜光辉回答可心的话还是暖暖的:“我已经做了无数次回头的努力,但显然,是行不通的。我爱你和你妈妈,所以,我要尊重她,包括她这次的选择。”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者为我们塑造一个不幸婚姻的样本,呈现现实社会的一种现象,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令人深思,值得肯定。而诸如此类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难以一一列举。
《追风》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材料详实可靠,语言平实精准,情景转换自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当代社会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