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考古工作总是与意外相伴,意外的发现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惊喜。这不,考古人员近日就在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内意外发现了一座两汉时期的砖窑。窑址规模有多大?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发掘工作进展到哪一步了?7月25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现场探访。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发现的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已有7300多年历史。遗址保存范围在25200平方米左右,其中台地面积(遗址中心区)约12000平方米。为更好地保护这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蚌埠市2019年启动了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25日上午,记者来到双墩遗址内的汉窑考古发掘现场,看到砖窑遗址上裸露着红色的泥土,部分区域被塑料薄膜覆盖。砖窑的主体部分尚在红土下,现在只发掘出来一个大致的砖窑形状。砖窑内零星的黑斑向世人证明,这里在1800年以前曾有人进行过烧窑活动。
“窑址主要由前室、窑门、窑床等几个部分组成,最长的地方有7米左右,比我们之前在禹会区发现的一处砖窑更大些,在当时能烧更多的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技师杜康佳向记者介绍,这座两汉时期的砖窑主要用于民间建筑材料的烧造。
那么,这处汉窑遗址是怎么发现的呢?双墩遗址公园管理处公园(项目)管理科主任邵立波说,这处遗址的发现有些令人意外。
据介绍,由于砖窑遗址所在地一直是古人的殡葬区,且地势较高,后人的地表活动没有对遗址造成袭扰,所以一直未被人发现。如今,在双墩遗址考古发掘和保护过程中,需要在这里修建保护性大棚,同时为考古人员提供更安全安静的研究环境。就在大棚的基础固定点选址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这处砖窑遗址。
“双墩遗址主要出土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最初在钻探的时候并没有探测到这个窑址。公园规划建设发掘到这一区域,我们觉得因为它和旁边的探沟相连,可能会出土一些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所以发现两汉时期的砖窑还是比较意外的。这样的砖窑遗址,近年来在咱们蚌埠也是鲜少发现的。”邵立波说。
在双墩遗址考古发掘过程中,意外的发现并非只有这座汉窑。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对双墩1号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其中青铜器上的铭文把线索指向了文献仅有零星记载的“钟离国”,最终证明墓主人就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柏。
惊喜之余,考古人员和遗址保护工作者已经着手对这处汉窑遗址展开下一步的工作。
“后期随着发掘工作的持续推进,我们将把一些遗留下来的碳化物带回去研究,通过碳十四鉴定,确定这处窑址具体的年份。”杜康佳说。
邵立波也向记者表示,他们将适当调整双墩遗址保护性大棚项目建设计划,同时对新发现的两汉时期砖窑遗址进行泥土回填,尽量减少恶劣天气和其他因素对窑址的影响,待大棚建造完毕,将重新揭露砖窑遗址,经过整理后向外展示。
刘吕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勇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