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乌克兰敖德萨港受到导弹袭击,这距离俄乌分别与土耳其、联合国就农产品外运达成协议还不到24小时。分析认为,如果协议得到圆满执行,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粮食危机。但新的袭击预示着协议的有效执行仍面临重大考验。可以说,这两份被联合国冠以“希望灯塔”之称的协议得以签署,只是迈出了解决全球粮食危机的第一步。
签署“平行协议”
23日,乌克兰南方作战指挥部称两枚“口径”巡航导弹击中敖德萨港,另有两枚导弹被防空部队击落。
乌方表示,一枚导弹击中筒仓,另一枚击中筒仓附近区域。所幸码头装卸能力未受影响,粮食出口可以继续。乌方指认俄罗斯发动袭击。
然而,对于此次事件,俄方给出另一版本。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社交媒体回应称,“口径”巡航导弹摧毁了敖德萨港的一个军事基础设施,在一次打击中击沉了一艘乌克兰快艇。
对俄乌之间上演的“罗生门”,外界早已习以为常。但这次事件的敏感之处在于,就在前一天,俄乌刚刚分别与土耳其、联合国就农产品外运达成协议。
22日,通过土耳其穿针引线,伊斯坦布尔诞生了两份协议:一份由俄罗斯、土耳其、联合国签署,允许俄在受到制裁情况下将谷物、化肥外运;另一份由乌克兰、土耳其、联合国缔结,将为乌方三个南方港口——敖德萨港、黑海港、南方港外运农产品和化肥“开辟道路”。
协议其他内容还包括:俄乌同意任何一方不攻击运粮船;在伊斯坦布尔建立联合协调中心;各方指派代表联合管理进出港船只,确保不混入武器和武装人员,等等。乌方协议有效期为120天,但土耳其和联合国表示,只要战争持续,协议就将继续。
这是俄乌冲突以来两国首次分别与相关方就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达成协议,将为解决俄乌粮食经黑海港口运出铺平道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称赞道:“黑海上出现了一座希望的灯塔。”
堪称多方共赢
分析人士认为,协议可以说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指出,对乌克兰而言,它素有“欧洲粮仓”之称,是玉米和小麦出口大国。但受俄乌冲突影响,现有超过2000万吨乌克兰谷物滞留在敖德萨港无法运出。如果实现外运,意味着大量财政收入能流进政府腰包,意味着基辅有更多经费支持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
对于同样作为粮食和化肥生产大国的俄罗斯,协议也能帮助它扩大财源,改善经济处境。此外,由于西方国家不断构筑“俄制造全球粮食危机”的叙事,俄也有减轻全球压力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军指出,协议的缔结也凸显俄罗斯再次打破西方强力封锁,使反俄阵营的统一性受到挑战。在能源和粮食两大领域,俄罗斯证明其可以影响全球走向,并凸显对黑海北岸的控制力。
对土耳其而言,通过此轮斡旋,它既有了面子,又不失里子。而对联合国而言,它的斡旋不仅在于促使俄乌农产品外运、缓解全球粮食供给压力,更重要的是向全球传递积极信号、促进粮价下行,避免发展中国家承压、影响2030年全球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
重在有效执行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协议得到圆满执行,那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粮食危机。不过,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协议的实施速度和成功程度。新的袭击事件已加剧外界担忧:协议能否有效执行?
先从实施速度来看。第一,乌克兰未来3—6个月能出口多少农产品是未知之数。第二,战火持续波及乌克兰农业,恐将影响粮食出口数量和质量。
从“履约”成功程度而言,刘军指出,目前俄乌冲突仍在继续,在相互敌对及毫无信任的背景下,协议能否被圆满执行要打个大问号。在刘军看来,协议签署不会对战事发展产生实质影响,因为自俄对乌军事行动进入第二阶段以来,俄控制敖德萨及乌克兰黑海北岸地区的目标始终未变,只不过目前在封锁港口方面存在军事能力障碍、军舰有被摧毁的风险,但其行动会继续下去。
张弘认为,对于俄罗斯而言,签署协议是一种外交和经济姿态,而精准打击敖德萨、赫尔松、扎波罗热等地的乌军后勤线,瘫痪其反攻能力,却属于军事目的。两者犹如平行线,并无直接联系。
此外,张弘对“运粮协议”促进俄乌达成更广泛协议的前景也不乐观——从俄罗斯角度,外长拉夫罗夫20日指出俄军事行动目标不限于乌东地区,说明莫斯科在提高要价;乌克兰方面,总统泽连斯基22日表示,要先“夺回领土”再考虑谈判;美西方角度,它们对乌克兰的支持也并未动摇,近日美国宣布再对乌军援2.7亿美元……几方面因素表明各方差距较大,停火缺乏共识,因此有关领土问题的核心谈判为时尚早。解放日报记者张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