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环境越来越好了,江面上的水鸟更多了,不少市民还拍到了江豚成群嬉戏的画面……从过去的“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到如今的“城市生态客厅”,马鞍山市的滨江岸线完成了美丽蝶变。近年来,马鞍山市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大力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马鞍山市是一座滨江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一江两岸拥有长江岸线79公里,历史上经历了“先有矿后有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过程,背负了沉重的环保欠账。2018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及长江和巢湖水污染治理专项督察指出,安徽省大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作,但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认识还不够到位,措施还不够有力。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提出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近年来,马鞍山市始终把长江大保护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发展、最大的民生和最大的责任,确立了“生态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定位,切实扛起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政治责任。划定沿江“1515”三道防线,围绕打造沿江1公里生态修复样板区、公里产城一体示范区、15公里城乡融合先行区的目标,系统推进长江马鞍山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高标准编制长江东岸23公里岸线综合整治规划,规划布局“一轴五区”,实施长江沿岸综合整治工程。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8家,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值得一提的是,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禁渔和渔民退捕转产,5146条渔船全部拆解,1.1万渔民转产上岸。同时,整治散乱污企业756家,既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又为优质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情况,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如今,马鞍山市的滨江岸线已然成为“城市生态客厅”,薛家洼生态园成了“网红”打卡地,与之相邻的八段沟水系区域也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还当地老百姓一个亲江亲水的生活岸线。汪玉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