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此心安处是吾乡
  □合肥方成龙
  这是今年刚入夏时的事,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那天,我去位于宣城市的一处工地,在员工食堂,猛然看到售饭的窗台上方贴着一张纸条,上面是手写的“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看着这纸条,我心里久久不平静。返回的路上,脑海如放电影般呈现一桩桩往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年隆冬,我与家乡霍邱二百多名青年通过招工考试来到淮河北岸,参加修建阜阳至淮南铁路。那个年代修建工程都是人拉肩扛,靠双手卖力干活,挖基坑、上道砟、铺钢轨,劳动强度是可想而知的。工班长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然后带着我们迎着朝霞去工地,背靠晚霞返驻地。后来铁路通车了,淮河岸边留下了我们永恒的记忆。我每次去淮南,都要到岸边走一走,看一看。老班长说:“这是我们的又一个故乡。”
  我又想到那年响应组织号召,奔赴珠海参加西区高栏港的建设,那时改革的春风荡漾,特区建设正如火如荼。我们在海边安营扎寨,裹着海风食宿,队长老向是一位富有经验的筑路人,他每次点名、开会都要叮嘱大家“既来之则安之”,安心干事,要把参加珠海特区建设作为一份自豪与荣耀,要把珠海当成自己的家乡去努力抢工期保质量促发展。后来的第一个春节我们就是在这个“家乡”过的,除夕那天把开山放炮作为迎接新年的礼炮,也夺得了一个个高效的生产业绩,获得了指挥部的表扬。多年后,我们曾经在珠海奋斗过的工友相聚,一谈起当年的情景个个如数家珍,俨然是珠海的主人,一段往事、一片乡情述之不尽。
  十多年前,我又来到宜昌参加宜昌至万州铁路建设,在两千多亩的宜昌东站工地,我们立地为家,五十多名工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卸下行装就心系工地,心聚一起,劲使一处。大桥迎着雪花提前开工,铺轨在烈日酷暑下绵绵延伸,站房伴随着劳动号子声节节拔高,我们创造了优质快速,取得了多项第一,守好了宜万铁路东大门。2010年铁路通车后,每年我手机里都接到地方朋友的信息,邀请我们“回家乡来看看”。
  几年前,单位里举办企业文化节文艺演出,其中有一首是员工安保田老师创作的歌,叫《处处无家处处家》,他把亲历的酸辣苦甜融入字里行间,“一生漂泊,半世天涯”,情景交融,句句抵人心怀。我听了多次,每次都热泪盈眶,随着音乐声起眼前不停地浮现出辗转一个个工地的情景。独唱的员工田胜更是情入其中,声泪俱下,观众们都含着泪报以久久的掌声。我想,现在又逢七八月,又是一批大学生走上岗位的时刻,带着希冀与热情的一代新人要干出一番事业,实现梦想渴望,不也须臾离不开那种“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创业立业的定力吗?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为从岭南归来的有情有义的歌女柔奴抒发的感慨,是词的下阕。套用一下我们工程人也是恰当的:“工地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汗水香。试问工地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正游思慨然间,手机响了,宣城的那个工地项目经理发来信息:“经过八个月奋战,工程提前投产了,项目部被评上了先进集体!”我合上手机,眼眶里涌满了那“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纸条与滚烫的湿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