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一场数学的“接力长跑”
中国青年数学家冲刺“最后几百米”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教授、1994年出生的浙江小伙陈杲荣获ICCM数学奖银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ICCM数学奖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是世界华人数学界的最高奖项。不过,比起赢得荣誉,让陈杲更感到兴奋的是,在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颁奖现场,他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著名数学家丘成桐。丘成桐是第一位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奖项菲尔兹奖的华人,也是继陈省身后第二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华人。在由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和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共同主办的这次大会上,丘成桐表示,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数学已经登上了一个较高的平台,聚集了一批优秀数学家,但后面的路还要靠自己。“最后冲刺的几百米,虽然很短但却最艰难。”他希望7到8年内能够将中国数学发展至世界领先地位。陈杲听得格外认真,觉得“丘先生的构想是闪耀而豪迈的”。如今,像陈杲一样的青年数学家闪耀正在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等多个领域,向着丘成桐提出的“最后几百米”冲刺。
  挑战“最高峰”才算最酷
  从学生时代开始,陈杲就爱上了“与数字、图形打交道”。每当陈杲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后,曾担任国内多所知名中小学校长的父亲总是鼓励他,“把眼界放宽,去探索更大的数学世界。”
  于是,陈杲花费大量的时间,沉醉在专业的数学书籍中。一本《四维流形的几何》,他3年间读了3遍。也是在广泛的专业阅读中,陈杲在书本里“结识”了丘成桐。
  1977年,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引力瞬子。通过引力瞬子,霍金尝试将引力理论和量子物理中的瞬子理论结合起来,构造一种量子引力理论——欧几里德量子引力。引力瞬子给引力的量子化提供了新的视野,这种独特的数学结构,也引起数学家们的强烈兴趣。
  从那时起,无数优秀科学家先后构造了四类引力瞬子。丘成桐在20世纪80~90年代对卡拉比猜想进行推广,与合作者构造出四类引力瞬子中的两类。他还曾与微分几何界最高奖韦布伦奖得主陈秀雄谈及相关工作,并在1978年世界数学大会演讲时提出一个大纲领。
  随后很多年里,数学界一直尝试构造新的引力瞬子例子,但都没能成功。陈杲2012年从中国科大少年班毕业后赴美读博,向导师陈秀雄提出自己希望从事引力瞬子相关问题的研究。
  直至2015年,陈秀雄、陈杲合作成功证明引力瞬子只有这四类,没有其他的可能,进一步将丘成桐与合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的重要工作加以完备。该成果形成3篇论文,其中最核心的一篇于2022年在线发表在世界四大数学顶级期刊之一的《数学学报》上。
  让陈杲感到开心的是,他与丘成桐的工作领域有交集。在数学的世界里,他从来不会疲惫。他觉得,“向最高峰挑战”才是最好玩、最酷的事情。2021年1月,“想家”的陈杲从美国回国,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
  陈杲表示,回国后,他被丘成桐回国创办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求真书院等一大批科研、教学机构的故事感染,也希望“干一番事业”,“我不仅要继续努力做出科研成果,更要尝试带领更多热爱数学的青年走上科研的道路。”
  专注专研让热爱更长久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教授、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主任助理李铁香觉得,自己与数学的缘分“巧得很”。在中学时代,李铁香对于数理化等科目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其间,她曾获得河南省化学竞赛二等奖。
  1999年高考结束后,李铁香在填报志愿时犹豫了很久,因为对于很多专业她并不太清楚“到底指的是什么”。最终,她选择了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这个专业是学计算机的,当时也是最热门、最前沿的行业。”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李铁香在报到时才知道,自己选择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属于数学学院的专业,不过她认为,“‘既来之则安之’,我要先把本事学好。”
  为了打好基本功,李铁香每晚自习到10点。教材上的知识点庞杂、不易理解,她就下课去图书馆翻找对应的习题来做。4年时间,李铁香做完了图书馆内所有能找到的“数学习题册”。
  2003年,李铁香进入北京大学数学院直博深造,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规模矩阵计算及其应用。2008年4月,她进入东南大学担任教职,后来又去台湾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后,在台湾求学时与丘成桐相识。由于李铁香直爽、干练的性格,丘成桐还给她起了一个外号——“小李飞刀”。
  与想象中严肃的学术大师不同,现实生活中的丘成桐给李铁香留下的印象是幽默风趣、“有血有肉”的和蔼形象。
  2016年4月,李铁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邀请丘成桐前往东南大学作一场学术报告。让她没想到的是,丘成桐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当年7月26日,东南大学的校园里汇集了2000余位从各地赶来的“粉丝”。
  第二年7月,东南大学丘成桐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一路走来,我很幸运,同许多前辈与优秀的数学家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是我最快乐的事情。”李铁香坚信,对于专业的专注、专研,才能在热爱的事业中走得更长远。
  接力完成“数学的长跑”
  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的数学学院都缘起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熊庆来。1893年出生的熊庆来早年曾赴美国、比利时、法国留学。1932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
  1934年,熊庆来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他的该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被称为“熊氏无穷级”。回国后,熊庆来创办了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以及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4所大学的数学系,是我国传播西方近代数学、开拓近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先驱之一。
  今年7月30日下午,在东南大学建校120周年、第九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召开之际,熊庆来先生铜像揭幕典礼举行。本届ICCM特别贡献奖的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就是熊庆来的学生。
  回忆起往事,杨乐说,40岁的熊庆来已经当教授10多年了,他的学生也有很高水平了,可是他还愿意做研究工作,而且做得那样出色,很有贡献,“我觉得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永不满足,永远向前。”
  对于我国数学等基础科学的发展,像陈杲、李铁香这样的青年数学家有着极大的信心:在熊庆来、丘成桐等一代代学术大师的引领下,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学者投入基础科学研究,接力完成这场“数学的长跑”。
  “数学是一场长跑,短跑的胜利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真正要取得长跑的胜利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陈杲在颁奖典礼上也向所有对数学感兴趣的人说,“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综合《中国青年报》《现代快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