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凯斯这位大神有两部代表作:《24个比利》和《献给阿尔吉农的花束》,演绎了分裂人格和反科幻的科幻,甚至可以说后者因为把落脚点放在人心上,成为我看过的最经典的“软科幻”。当然,你也不能不感慨,一个作家如何把握比利的各种人格,并呈现出一出复杂的舞台剧。
说到人格分裂的电影,起码你能想到《致命ID》,那个吊足了人胃口的悬念的游丝,在最后一刻告诉你,其实这只是那个笑话的缩影:一条蚯蚓因为想踢足球,把自己切成了22段。那么2005年,作为银河映像的经典,《神探》有什么不同凡响之处呢?首先它很韦家辉,同时它很杜琪峰,因为它上来就告诉你,刘青云身旁站着的各位就是神探脑袋里的“24个比利”,像《头脑特工队》一样争论不止的内在各种人格。
韦家辉的剧本真的硬核,《神探》结尾的时候,你必须拿出一张纸来画出草图,分析“换枪”的烧脑逻辑;但是杜琪峰确实给出了影像风格,剪辑运镜和色调把控,这么说有点玄乎,但总体上来说,《神探》绝对是导演中心制的产品。时间跃迁到2022年,《神探》的编剧韦家辉依然很硬核,《神探大战》依然带着你马不停蹄地奔腾在思维的迷雾里,反转反转,非常大胆的故事设计:受害者的子女组成了“复仇者联盟”。但影片的主题又非常明确,其实所有的人都在和怪物同行,都在被怪物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这个立意,高级。
刘青云对蔡卓妍大喊了一句:大邪若正。绑鞋带成了暴露玄机的关键。其实,蔡卓妍挺着大肚子上天入地下海,估计连“黑寡妇”见了她也要肃然起敬。个人觉得,导演在电影格局上的野心太大了,因为在任务内在上,留给超越《神探》的空间不多,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给刘青云的特写,是不够的。如果说刘青云在《神探》里还只是被多人演绎一人的工具人神探,到了《神探大战》里,他就要把《神探》里代表无知的林雪、代表凶残的张兆辉、代表智慧的刘锦玲、代表智慧的陈慧珊融为一体,一个人释放出一群人。
醒目的黄色雨衣里是一个拥挤的世界。“神探”从散为满天星,变成了聚为一团火,并且要完成收放自如。总体上来说,《神探大战》确实是刘青云一个人的表演,这个我最爱的中国香港演员。老实讲,这些年郭富城和张家辉也演过不少爆裂和疯癫的角色,但是都有点过,甚至可以说都有很明确的影帝指向。刘青云,收得住。我太喜欢他一个人的碎碎念,以及他用手指比划成一把赴汤蹈火的枪,这张黑马王子的老脸,永远透露着饱经风霜后的善良。
回头看,《神探大战》的优点就是缺点,它推进得太快了,一直带着观众狂奔,一个案件顶着一个案件,一个反转接着一个反转,没有拖泥带水,质感十足,这一点非常港片,让人怀念当年的银河映像。但是“神探大战”这四个字,乍一听确实很像烂片的名字,而且没法不让人联想到十七年前的《神探》,一伙人自己致敬自己,可《神探》会给《神探大战》投下多大的阴影面积——解决办法就是加入很多“大战”,枪林弹雨是热闹。
《神探大战》最好的一段戏,是刘青云和李菁的那段,非常生活化的“神探生活”——李菁可能是相声演员里演技最好的一位。其实《神探大战》前半段真的非常好,但是资本和野心,已经把“香港制造”捆绑上太多炸药。我不禁想到,韦家辉的笔,不正是最冷的枪吗?就像刘青云,用右手手指比划出来的那把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