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六安经开区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区迎来首批5家企业成功入驻,成为该市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的一个新亮点。今年前5个月,六安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3.6%,居全省第1位;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居全省第2位。这样的增长速度,折射出该市工业发展的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近年来,六安市深入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壮强工业筋骨,筑牢发展基石
近年来,六安市通过全局视角以战略眼光谋划,确立了工业强市强县、“双招双引”、开发区创新升级三位一体的工业强市主战略,出台实施多项政策与举措,着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壮强工业筋骨,筑牢发展基石。
聚焦“5+1”主导产业,培育了装备制造、铁基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健康、建筑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2021年,六安市主导产业规模达1343.6亿元,较2018年净增460亿元;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5.5%,较2020年提升3.3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5+1”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9%,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达78.4%,呈现发展“快稳”态势。
培育专精特新促升级,引导中小企业专于主业、精于管理、特于产品、新于创造。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3家。推进递次纳规壮主体,持续扩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队伍,今年新纳入规上工业企业188家,总数达到1199家。
培植“工业树”,育护“产业林”
目前,六安市拥有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医药健康三大重点产业,集聚重点企业3000多家。尤其是六安经开区已成为产业集聚区,2021年创造了全市约7%的经济总量,实现蝶变跃升式的跨越发展。
培植“工业树”,育护“产业林”。2018年以来,六安共落地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54个;2021年,新开工项目319个、投产项目253个;今年前5个月,落地建设项目352个,71个项目建成投产,52个项目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围绕工业发展,六安坚持投资为纲、项目优先,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发展重要抓手,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擎,形成引进一个重点项目、壮大一个优势产业、催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集群发展效应。2021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58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80个。
速度位次攀升,赶超动能更强
“链上合肥”“融长入圈”,六安市充分挖掘中部地区崛起、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叠加政策优势,厚植“亲商优商”环境,延伸发展经脉,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做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文章。
乘势而上,聚势而强。六安入围国家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加速布局以明天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5G产业发展规划及一揽子配套政策,培育“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27个,瀚海新材料5G+数字工厂入选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
以创新之桨,撑发展之舟。建设工业创新平台,六安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增至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增至64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增至44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增至18家,省级智能工厂增至11家。
创优争先、提档加速。一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21年,六安高新技术企业达346家,高新技术增加值增速达24.6%、居全省第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4%,产业产值增长33.4%。
工业高质量发展速度、位次持续攀升,产业筋骨持续强韧,赶超动能持续迸发,今后六安将以“奋进者”的姿态接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窦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