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爱民扫和拥军鞋
  □合肥戴健
  淮河路上的老市政府办公楼今年65岁,将华丽转身为合肥城市记忆馆。在保留外观不变的前提下,目前正进行脱胎换骨的内部建筑改造,砖混基础将动态托换加固,增加钢框架和立柱,小开间打通成连续的展厅。展陈大纲和内容基本确定,正紧锣密鼓制作中。
  如何表现1949年以来的“城市记忆”,专家组做了细致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展陈布局谋篇工作。作为统稿人,笔者认为在合肥走向新生过程中最为亮眼的,是大军进城前后的一组老照片,要求布展方在第一展厅伊始,放在醒目位置。这些老照片将首度和市民见面,包括解放军华野先遣纵队进军梁园、逼近三里街机场、从威武门(大东门)进城、群众拍手欢迎、“庆祝合肥解放”横幅拉过街心、“华东野战军合肥城防司令部”的牌子挂在原国民党省政府大门、修复淮南铁路、解放军架设电话线和清扫马路,以及起义飞机降合肥组照等。这是首批入城后任临时军事管制委员会政委的宋日昌(后任皖北行署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保存下来的,前些年被后人在整理其遗物时发现,笔者一一检点辨识,发现觅足珍贵。
  其中刚进城的解放军在东大街(今淮河路东段步行街)清扫马路的照片使我感触很深。1948年初旧政权曾启动所谓省会建设,首先选择东大街拓宽和沿街铺面改造,强拆了不少穷人住房,但遇到达官贵人的宅第则“弯弯绕”,以致民怨沸腾。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国民党省政府退往芜湖、屯溪,11米宽的东大街路面刚有了基础,两侧铺面还只是“毛坯”,就成了“半拉子工程”不了了之,到处是建筑和生活垃圾。人民军队爱人民,进城后的“爱民扫”成为赢得民心的最直接最现实行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民心向背关乎城市的未来。于是标题为“合肥人民在新生的春节中欢笑”“解放20天700青年参加工作学习”“合肥6000妇女集会欢度自己节日”“咱要好好当代表”“市政府拨款拓修东大街南大街”等新闻,频频出现在当时的《江淮日报》和新华社通讯稿中。
  文字和图片留住历史。在城市记忆馆布展设计过程中,笔者带着几个年轻人,差不多把图书馆藏的1949年报纸翻了个遍。刚解放的合肥,到处张贴“拥护解放军,建立新政权”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等标语。为了支援渡江战役,码头和车站工人连天带夜抢运物资,一批批挑夫队、担架队和船工随部队一同上前线。我们还大量翻查已出版的回忆录,时任市委书记李广涛说第一区区委书记吴非在组织物资流通合作社和支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巧的是,笔者母亲的回忆录中就有“吴非到我家动员我出来做街道行政工作,我的任务是召集妇女开会,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做军鞋筹粮草支援大军渡江等”语。笔者问母亲可记得当年做了多少双军鞋,她说不记得了,但街道每隔几天送往前线的拥军鞋都是成箩筐成麻袋装的。一锥一针穿长线,鞋底鞋面缀新鞋,她向我演示做鞋过程,如数家珍。
  离休在家安度晚年的98岁老母亲虽然不记得了,但相关文献记载分明:1949年1-5月,“仅仅四个月,合肥市共筹集粮食1000多万斤,马草料5000多万斤”,还有“三河镇供应粮食420多万斤,油1万多斤,盐5.1万多斤,军鞋294922双……”正如当时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在给毛泽东一份报告中所说:“江北各地党政和人民的努力支前,特别是皖北新区尽到了超过其本身能力的努力,尤属值得赞扬。”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爱民扫除旧布新,拥军鞋情深意集。岁月流金,1949年那个特定历史时刻发生的军爱民、民拥军的故事,将是长存的合肥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