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魔爪”
  有的不法分子宣称免费赠送游戏装备,再通过“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骗取未成年人钱财;有的以加入“明星粉丝QQ群”为诱饵,声称完成任务可领取礼品或明星签名,诱导未成年人进行转账或刷单;有的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电信诈骗的“魔爪”伸向了未成年人。(8月10日《工人日报》)
  天下苦电信诈骗久矣,成年人的世界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认知能力较低、心智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的未成年人。前不久,国家网信办曝光了7起涉未成年人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诱导孩子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者是支付宝账号以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诱骗未成年人进入到明星粉丝群,然后一步步进行诈骗。这些典型案例的曝光,对于未成年人以及他们的家庭都有很强的警示教育意义。
  从中亦可见,未成年人掉入电信网络诈骗“陷阱”,除了心智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外,常因沉迷网络和财产风险意识淡薄等因素相互叠加,最终被诈骗分子趁虚而入,造成财产损失。找到症结,对策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治理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承担起相应责任,齐抓共管,合力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牢固的反诈防线。
  具体而言,要以法治课、案例警示等形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为电信网络诈骗套路“画像”,提高孩子们预防诈骗的意识。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要在尽到加强孩子网络使用行为引导和监督义务的同时,管好钱财,理性控制孩子的零花钱,从源头上预防诈骗。网络平台应扛起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严禁利用算法向未成年人推送包含危险行为、违背公德行为和不良嗜好的信息内容,不得研发上线诱导打赏等功能模块,进一步健全防诈机制,堵住管理漏洞。
  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护工作,永远在路上。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电诈“魔爪”,努力让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远离“电诈”陷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技术、经济、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行业治理力度,净化网络生态,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安全、放心的网络环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谢晓刚/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