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凭借着双手,装点了五光十色的生活,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一代代的手工匠人,秉承着一颗纯净的心,保持着一种专注的姿态,坚守着始终如一的工匠精神。
这是一双粗糙的手,没有“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细嫩;这是一双顿挫的手,没有敲击键盘时的快捷。但就是这双手创造了我们五彩缤纷的生活物品,这是一双有记忆的手。
画家李可染说:“没有好的宣纸,就做不出传世的国画。”一百多道宣纸工序是岁月的沉淀,而决定宣纸成败的关键就是“捞纸”。93年,失传已久薄如蝉翼的“扎花”宣纸重现,呈现了周东红几十年的专精和热情,“我一定要对得起老祖宗传下来的这门手艺”。30年前,周东红自接触“捞纸”这门手艺始,就没有停歇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次次打磨中他从一名编外学徒完成到大国工匠的蜕变。一槽纸浆,一张竹帘,仅凭手感他就能够将每张纸的重量、薄厚、均匀度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就是时间在手上的记忆。单调重复的技艺,在有些人看来是枯燥的,但在周东红那里却是快乐的。一双手,一套工具,就是一辈子,一辈子的捞纸,一辈子的不懈。
新中国建设初期是国内外无数的专家学子舍身报国之际,也是成就自我之时。而朱恒银选的是辛苦又冷门的探矿工程专业,而且一干就是一辈子。“没想过转行”,“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份工作,更是热爱与责任”。
带队班长被钻探机器弹出3米高,海拔5930米的高原反应,钻头一下地就被永冻土冻住,3000米深地质岩心钻探无合适设备可用……无数的挑战横在朱恒银面前,不仅没有吓退他,反而激起他攻克难题的决心。40年来朱恒银一次次向地心深处发起挑战,坚持不懈探寻“地球宝藏”的秘密。“一腔热血,融进了厚土,一缕微光射穿岩层深处,他让钻头行走的深度,矗立为行业的高度。”即便如此,他也从未醉心于过去的成功,一直把“攻深找盲,摸底探边”作为地质工作的重点,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姿态,让“探宝神针”不断挺进。
野外,看似神秘,钻探却充满艰辛与危险。朱恒银一眼定终身,不离不弃。一个专业,一门心思,就是一辈子,一辈子的钻探,一辈子的挑战。
我们常常不能理解那些一辈子做一件事的人,因为人的本性当不断寻求刺激和快乐,而一辈子做一件事的人得到的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热爱是干好一件事的源头活水,因为热爱会产生信念,信念是穿越沙漠的一壶水,是前方山中的一片梅林,是黑暗中的一束光。合肥市第十一中学高二(11)班潘言
指导老师: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