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走进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门,一股麦秸和谷粒特有的清香就扑鼻而来。“前几天连着下了几场大雨,起个早去地里看看大豆苗咋样了……”刚刚从示范田里回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跟记者说起了庄稼地里的苗情,言语间劲头儿十足。这位今年已经69岁的农民,连续30多年从事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和农业技术推广,牵头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当地种粮大户,努力走上了靠小麦优质高产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就在不久前的6月27日,他亲手接过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发来的回信。“没想到总书记还记得我这个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还在信中鼓励我多种粮、种好粮,让我万分激动又备受鼓舞!”说起回信内容,徐淙祥至今仍然难掩激动和喜悦之情。
“每读一遍,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怎么会想到给总书记写信?”这是最近徐淙祥常被问到的问题。说起写信的动机,他不禁提起2011年4月8日第一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的场景。
当时,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亲临淙祥现代农技推广示范基地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察看麦苗,了解粮食单产。“当得知我们的基地刷新了前一年安徽省小麦单产记录时,习总书记肯定了农业现代化的成效,并且勉励大家,要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抓好科技兴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就有保障了!”那个场景,让徐淙祥终生难忘。
11年过去了,他带着总书记的嘱托,不断探索适应黄淮地区的新品种、新技术,全身心投入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出色地完成了近百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进一步引领了太和县、安徽省和黄淮海地区绿色生态高效农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今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保障粮食安全,给我们带来了真实惠。我们种植的小麦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更是超过800公斤,创下历史新高。当时就想分享丰收的喜悦心情,我就把这件事跟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也汇报了自己10多年来从事粮食生产、做好农业研发的情况和体会。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回了信,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和信心。”徐淙祥告诉记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淙祥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科技兴村带头人、中国好人……一连串的“国字号”头衔广为业界知晓,“种粮牛人”“安徽麦王”“玉米状元”等坊间称号也是被叫得响当当。作为地道的农民代表,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生产所提出的殷切期望。
“总书记的回信每读一遍心里都是热乎乎的,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亲民、爱民、为民的领袖情怀。这也更加激励我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研制出更多更好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大的力量。”虽然年近70岁,但徐淙祥依然充满着对农业生产的无限热情。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临老常刮干热风,抓紧喷肥莫放松。及时喷打能增产,疏忽大意可不中。”这是徐淙祥编写的农技推广小册子里的一则顺口溜,记者采访时,他顺口读了一段,说起了当时编写手册时的初衷。
“专业的农业术语哪能人人都懂,搞技术推广,就要用农民喜欢听的接地气的话!”徐淙祥说,在长期的农业一线试验中,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摸索出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绿色栽培技术,并用通俗易懂的谚语形式汇编成册,免费发给村民使用,让大家都能种出好粮。
这也正是徐淙祥扎根土地的初心。“早些时候,我们干农业靠天吃饭,种下不保收、旱涝灾情多,粮食产量低、品质差。那时候农业难干,农民生活也困难。”徐淙祥说,“上个世纪70年代我高中毕业之后就回老家务农,就一个想法,就是把地给种好了。”他当过生产队长,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做过农业技术员、乡农技站站长,潜心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坚持不懈地四处求教、细心记录、认真比较,力求推进品种改良,改变村里粮食产量低、品质差的状况。从最初“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民到如今流转1200多亩地的种粮大户,几十年间,徐淙祥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到现代“新农人”的身份转变。
“老徐常说,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发家致富。”邻居徐宗付颇有感触地向记者说起这些年跟着徐淙祥科学种粮的经历,“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张槐村这几年种粮大户多起来了,靠种粮致富的人也多起来了,有不少农户都在老徐的帮助下从贫困户变成了农业科技示范户,生活也改善了很多,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徐淙祥的这颗初心也体现在他这些年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努力为农业农村农民代言上。2013年,徐淙祥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参会时,他的建议就引起了各方关注。自那以后,已连续两届当选的他一直致力于为农村发展建言,为农民兄弟们发声。建议内容既有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涉及农村养老保险的、有关注乡村文明建设的,还有针对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的……可以说,作为一名地道的农民代表,他的履职事项都与“三农”息息相关。
提及印象最为深刻的履职经历,莫过于在涉农法律规范建设方面的建言献策。“我此前就《农村土地承包法》提出过修改建议,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过去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土地承包过程中,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不能让种粮大户吃亏,两者应当统一起来,才能适应现今农村的土地流转。”徐淙祥向记者介绍道。不仅仅是关于《农村土地承包法》,在《种子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土地管理法》等涉农法律上,近年来徐淙祥都提出过意见建议。在他看来,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简单朴实的话语掷地有声,蕴含着这位农民代表对忠实履职的政治担当和责任自觉。
法治环境好,“饭碗”才能端得牢
“说实话,我这个老农民之前对检察院接触、了解得不多,也是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后,通过听取工作报告,参加检察机关组织的各类调研走访、法律监督活动,才对检察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当被记者问及对检察工作的印象时,徐淙祥笑着说,“这些年给我感受最大的,就是很多检察工作都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农业农村方面更是如此。”
他特别关注到当前涉农领域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耕地是我们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但是近年来在农村还是存在违法占用耕地建房、建厂,临时占用耕地到期后没有及时复垦等现象。据我了解,我们检察机关在这方面积极进行履职,开展了‘保护耕地资源,守护耕地红线’的专项检察监督活动,尤其是针对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向有关单位发出检察建议,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有效地保护了宝贵的耕地资源。”
除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徐淙祥还提到了当地检察机关对于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早在2019年,太和县检察院就以改善乡村面貌、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为着力点,深入推进“美丽乡村检察行”专项行动,深入属地各个乡镇,针对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进行了专项检查,并及时督促相关行政机关进行有效整改。“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阶段的重要内容,检察机关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我感觉非常好。”在平时与检察机关的交流联系中,徐淙祥也针对推动当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
采访中,徐淙祥还主动跟记者谈起参加全国两会时对于检察机关的深刻印象。“每年听取最高检的工作报告,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工作很实在,语言很实在,案例很实在。不仅仅是我关注较多的涉农领域,也包括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护航民营经济发展、确保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等各个方面。每年的工作报告都贯穿着一个核心,那就是通过履行检察职能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每一项检察工作的背后,装的都是沉甸甸的为民之心。”
徐淙祥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检察机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四大检察”融合履职,对破坏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以及扰乱粮食市场经营秩序、危害农产品安全犯罪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在护航粮食安全、耕地安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和服务脱贫攻坚等方面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法治环境好了,农民才能更加安心多种粮、种好粮。希望检察机关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在保护耕地资源、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助力农民工讨薪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继续敢于亮剑,敢于挺身而出,为实现乡村振兴、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起到领头示范作用。”对于发挥检察力量把“饭碗”端得更牢,徐淙祥充满了期待。
通往张槐村示范田的道路两侧,一片片绿色豆苗在身后铺开,新一季的希望也在慢慢酝酿。总书记的回信在全国种粮大户、广大小农户心中点燃起的多种粮、种好粮的激情,必将热烈而持久地迸发。吴贻伙李昕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