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青峰村50多口“当家塘”多已干涸,当地政府组织抗旱保苗8月15日上午,在六安市青峰村,记者跟随村民走进田间地头,这里种植的水稻已有一米多高,可因缺水,一些水稻还未抽穗,随处可见水塘见底和田地开裂的情况。记者从六安市金安区望城街道了解到,辖区有3000多亩水稻受旱,目前政府部门正组织村民抗旱保苗。
水塘见底的情况随处可见
青峰村距离六安市金安区望城街道有15公里,在前往青峰村的路上,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经过了邻近的三岔河村,根据六安市金安区望城街道工作人员的介绍,这里也种植不少水稻,但相对于青峰村来说,三岔河村有机井泵且在正常运作中,能引水进来,所以水稻受干旱影响较小。记者随后查看了位于道路边的一处泵站,发现这里的泵站正在正常运作。
之后记者来到青峰村,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进入村子,村口一处十多亩的“当家塘”已基本干涸,里面只有少量的水。村民们告诉记者,这处“当家塘”在村里算是较大的,这两天才干的。在村民们的指引下,记者在村里走访,水塘见底和田地开裂的情况随处可见。村支书崔书芳向记者介绍,青峰村有20多个村民组,水稻种植的面积不小,之前村里共有50多口“当家塘”,面积从几亩到十几亩不等,但因为天气炎热和降雨少的缘故,如今大部分的“当家塘”都已经干涸了。
青峰村的村民向记者反映,因为种植的水稻严重缺水,他们曾求助于当地消防,消防车也曾运送过来十吨左右的水,可是只能浇一小块田,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稻受旱的问题,而且消防车也没法用于农业灌溉。
“距离村子最近的提水站在5公里左右,而且没有水渠和泵站相连接,水源成为一个难题。”青峰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上周当地政府已组织两支打井队伍进村,欲通过打井的方式来缓解旱情,但出水的效果并不理想。
已抽穗的水稻里面是瘪的
青峰村村民朱灿成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了自己家的情况。他和老伴一共种了20亩水稻,有10亩多是自己家的,其余的是帮着别人种的。一个月前,他就发现村里的“当家塘”开始逐渐干涸。持续的晴热高温天气,也让他开始担心起水稻的情况。“这里种的都是中稻,就一季,现在是抽穗、灌浆的关键期。”朱灿成说,他种植的20亩水稻眼下都面临受旱缺水的情况,有15亩的水稻已经抽穗开花,但由于缺水,里面是瘪的,还有几亩水稻因为缺水,还未能抽穗,甚至一些秧苗有枯死的情况。
朱灿成带着记者来到他所种植的水稻田,
在水稻田的附近就有一处面积达15亩左右的“当家塘”,但朱灿成说,塘里的水本来就不多,加上此前抽水,这口塘在一个月前就干涸了。随后记者走进塘底,这里很多地方已干枯开裂。朱灿成扒开还未抽穗的水稻,田里是一道道干裂的缝隙。看着这块因干旱受损的稻田,朱灿成的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太干了”“太干了”……
地质队正寻找位置打井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物化探研究所的技术人员也正在现场作业。带队的沈林群告诉记者,此前他们接到望城街道的求助,对方希望地质队帮助做部分物探工作,通过施工几口深水井来缓解旱情。接到求助后,他们从其他野外项目抽调物化探研究所相关技术人员赶赴现场,此前他们已了解到村里曾打深井,但效果不理想。
沈林群说,通过现场踏勘及收集当地水文地质资料,设计开展高密度电阻率剖面测量工作,期望了解该处风化带层间水赋存状态及是否存在构造破碎,至8月15日下午3时,已实测1400米剖面,预计3日内完成野外工作,目前已发现有价值异常一处,野外工作正紧张有序进行中。
当地组织抗旱保苗行动
8月15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到六安市金安区望城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军,他告诉记者,辖区青峰村、青松村、三岔河村这三个村种植的水稻受高温天气影响,有3000多亩水稻受旱缺水,其中以青峰村的情况较为严重。张军向记者介绍,青峰村属于江淮分水岭,地势较高,附近没有水渠和泵站,最近的提水站也有5公里,不能通过提水的方式来缓解旱情。考虑到青峰村的地理位置及附近没水源的问题,他们已多次到现场查看。
“上周我们找了打井队在青峰村打了一口120米深的井,但是没有什么水。”张军说,随后他们就联系了地质队前来帮忙做物探工作,找寻适合打井的地方。“这次旱情也检测出一些短板,这些当家塘蓄水量不大,下一步我们将进行清淤工作,增加蓄水量。”
记者了解到,除了联系打井施工队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之外,当地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行动,组织抗旱保苗等。张军告诉记者,下一步还准备在青峰村有条件的地方增设泵站,配合干渠的水进行农业灌溉,并且准备向上级部门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这样也有利于改善农业灌溉条件。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余康生魏鑫鑫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