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网红景点成夺命险地,平台推荐担责吗
律师认为,平台有安全提醒义务和内容审核义务,未作风险提示则存在一定侵权责任
  在8月13日龙槽沟发生山洪并造成7人死亡后,不少网友发现此“网红打卡地”实际上是个未开发景区,属地质灾害点位且多次发生山洪。记者发现,事发后在多个网络平台仍能搜索到该地点的大量推荐内容且无危险提示。除了龙槽沟,还有不少“未开发景区”“野生景点”等内容推荐,这些地点此前已被提示相关风险或事故发生地。律师分析认为,对推荐未经过商业开发且存在高风险的旅游景点,平台有安全提醒和内容审核义务,发布者也有提醒风险的义务,否则双方均存在一定侵权责任。
  “网红打卡地”实为未开发景区
  据彭州市应急管理局消息,8月13日,龙门山镇龙槽沟突发山洪,河道中未撤离游客被卷入山洪,造成7人死亡。
  网上视频显示,事发时,有游客正在龙槽沟附近露营,河道旁边搭建好的天幕都没来得及收起,就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倒,游客们来不及撤离,被困在洪水中,有的直接被冲走。
  实际上,“网红打卡地”龙槽沟是一段未开发景区。由于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按照当地政府要求,禁止一切人员进入河道内。
  但是,在众多社交平台上,都有大量网友发布的“攻略”“游记”等内容,晒出自己前往龙槽沟游玩的经历,配上风景优美的图片和视频等内容,推荐和吸引其他游客前往。
  一名旅行博主通过视频的形式,晒出了在龙槽沟内的野炊体验。在浅滩上,搭起帐篷,支起炊具,把饮料放进小溪中冰镇。不仅白天在此嬉戏玩耍,就连晚上也会在此过夜。
  另一篇《成都周边游|彭州小众森林徒步秘境耍水避暑》的内容,则是组织大家来龙槽沟“AA同游”,该组织者介绍了龙槽沟的美景,设计了11公里的徒步路线,在每周四和周末组织前往。发布者称“这里特别适合周末带娃来避暑耍水”。
  龙槽沟为三级地质灾害点位
  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质疑事发地并非景区,存在安全隐患。记者检索发现,确实在不少APP上将龙槽沟称作“玩水圣地”,还有网友发布在河水中戏水的视频。其他目击者回忆说,当日下午当地只下了一阵小雨,因此没想到会发生如此严重的山洪。
  的确,龙槽沟风景优美,但实际上属于三级地质灾害点位,易发生泥石流、山洪灾害。据事发地所在的龙门山镇政府2021年发布的文章介绍,汛期沟内容易暴发“齐头水”。文中介绍,“齐头水”是指后山下雨,前山发生山洪的自然灾害。往往刚听到河道里传来轰鸣声,水头即刻就到达眼前。如果有人碰巧就在河道里,往往来不及逃生,瞬间就被洪流卷走。
  彭州市应急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事发地并非景区,13日工作人员已通过工作群给各个镇发通知,要求禁止人员进入河道玩耍。
  事件发生后,记者在某平台搜索龙槽沟,会出现危险提示“旅游出行,安全第一,请勿在危险地方逗留、游玩”,相关推荐内容也已被大面积下架。但是在多个其他平台,大量相关内容仍存在。
  部分平台推荐栏暗藏“危险”
  类似龙槽沟这样极具危险性的“网红打卡地”的信息在相关平台上比比皆是,此前也曾有不少景区发生危险事件。不过,在事件发生后,并没有引起相关平台的足够重视,其中一些危险景点仍挂在社交平台的推荐栏中。
  2019年8月,在有“中国的仙本那”之称的湖北恩施“躲避峡”中,一场山洪导致13人遇难,4名非法带客的野导游被公安机关控制。记者了解到,“躲避峡”属于屏山景区,就在事件发生前不到一个月,当地刚刚发布《鹤峰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屏山在建景区有关情况的说明》称,屏山在建景区相关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存在安全隐患,暂未达到景区开放条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任何组织及个人不得擅自招揽游客前往屏山在建景区旅游。
  如今,“躲避峡”依然没有正式开放。不过,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躲避峡”,却有不少相关推荐。据不完全统计,推荐“躲避峡”景点的社交平台帖子总数超过2000条,部分点赞量超过60万,转发量超过5万,可谓“流量密码”。
  在广东省佛山市,也有类似的被追捧的网红野生景区。《五一徒步|广州佛山小众路线西樵山探洞》一文称:穿越原始的山路,一路探寻13个山洞,沿路小溪潺潺、植被茂盛……博主配上了自己探洞时的多张照片,并称进入景区“不用买票”。实际上,西樵山也是未开放景区,前不久,一女子与一群登山爱好者相约探秘时摔伤了腰椎。
  贵阳有一处“羊皮洞”景区,也在网上被一些博主推荐。近日,有两人在爬山途中摔下山崖,腿部骨折,头部受伤。消防救援人员经过4个多小时,终于将两名被困人员送入船内。
  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一些生活方式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旅行游记攻略平台,搜索“未开发景区”“野生景点推荐”“小众旅游目的地”等,均可发现大量内容,且平台方没有任何提示。不少网友在相关内容下留言称:“不要再推荐违规内容了!”“这地方已经发生危险了,希望大家自行判断能不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