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季永日前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的大皖徽派栏目,结合自己的书法创作、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以及文物保护工作,分享自己作为文化工作者的学习与传承之路。他表示,一个人的审美非常重要,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更重要的是把对艺术的感知与感受践行到实际的具体的工作中去。
机缘巧合从小走上艺术道路
徽派:您涉猎很广泛,书法家,非遗传承人,文物保护专家,鉴赏家……我觉得走上艺术之路,总是要有一些天赋的。
季永:我应该不算从小就特别聪明的,除了天分和勤奋,机缘也很重要。还记得小的时候在农村,我父亲春节给别人写春联,等我上初中就开始替代他给乡亲们写春联。后来求学期间认识了杨士林老师,因为我也没有正规地在大学里学过艺术,是跟随着老师学书法,后来自己的学习方向从书法逐渐延伸传统文化,延伸到文物、博物馆这方面。回首学习的这条路也是很奇特的。小时候就像写春联这种通过给乡亲们服务,一边学习,一边培养兴趣,同时收获了表扬和肯定,也为今后走这条路积蓄了能量。
徽派:家人的鼓励以及乡邻的肯定确实很重要,所处地域对您以后的艺术创作影响大吗?
季永:应该说非常大,因为我居住的那个村庄,离凤阳只有十五里,离蚌埠市区是三十里。我们小时候买书都去凤阳的书店。凤阳明中都,东边是日精峰,西边就是月华峰,我们小时候就在月华峰上放牛。从小在中都城玩,看到中都城的一些建筑、石刻,今天凤阳中都城已经成为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受到世界关注。那个时候我对这些虽然不是很明白,但对自己未来喜爱文物,参与文物工作应该说是埋下种子了。
大文化角度切入传统文化大门
徽派:您刚刚说的大文化角度切入传统文化大门,特别提到一个人,就是您的老师。
季永:杨士林老师是大学者。他早年从政,后潜心文化艺术。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结识了杨老师,从最初学习书法到他指导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他对于我,不是简单的一位书法老师,应该说对于我许多人生的选择,对于我艺术和文化的研究方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书法教育上,杨老师提出了“倚帖创作”的理念,就是说你临摹哪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就按照他的技法、章法去创作你自己的作品。他还提出“各有灵苗各自探”,对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艺术追求和探索,不要因袭老师,模仿时人。
徽派:当您推开传统文化大门的时候,有特别吸引您、惊艳您的部分吗?
季永:书法它作为传统文化,今天说是国粹,它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比如它使用的是汉字,汉字是中国人重要的创造,它包含了中国人的哲学和智慧。另外一点就是我们的历史,实际上我们读的史书有著书作者代入的个人经验。我们还有一个历史,就是实物构成的历史。比如中国陶瓷文化数千年甚至上万年没有中断,到今天我们喝茶的杯子仍然是陶瓷的。在陶瓷的发展历史中,浓缩了中国的文化史、科技史,也可以领略中国人审美的历史。这些实物和书本上历史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不要过早磨灭孩子的艺术个性
徽派:现在您作为老师,在教授学生时,除了从杨老师那里传承下来的部分,还有哪些您自己新的思考的部分呢?
季永:我理解的书法学习有三个阶段:一个是师徒传承,有一个老师,给你学习的理念,确保你不走弯路。第二个是学科教育,现在艺术教育的学科化已经相当成熟了。第三个阶段,要有自己的理念。我看到许多学生,他们最优秀的作品就是毕业展的作品,因为那是他按照老师的指导,老师的理念创作出来的,毕业以后他就被社会同化了,因为他自己没有形成自己的治学和创作的理念。所以作为老师来说,不要过早磨灭学生的个性。有人说艺术家都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培养出来的。
徽派: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您有没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跟我们分享呢?
季永:就文化传承而言,首先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认知,要有系统的把握,要有自己的体验。书法更多的是自己的文化感受,“纸上得来终觉浅”,它是一种个人的劳动。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去做事,你要去践行它。我努力把在艺术上、文化上的感知,践行到我具体的工作里面。
徽派:在现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大家都讨论艺术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艺术审美对您的三观,对您的工作生活最大的影响在哪里?
季永:艺术归根到底是艺术。首先它是对我们审美力的培养,我们今天说很多人缺乏审美,工作中遇到一些压力、挫折,如果他有艺术爱好,他就可以排解许多生活的压力,我想这是艺术最直接的一个功用。
尹航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