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用数字命名
  □歙县舒敬东
  “九斤老太”这个人物,出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风波》。因为老太太的男人“老太公”出生时重达九斤,所以被人唤作“九斤老太”。我对“九斤老太”不大感兴趣,倒是觉得“九斤”这个名字挺有个性。前些天看到一新闻,说“最近遇到一个奇葩的名字——‘十斤半’,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用出生体重取了名”,觉得这也算新闻的人,我想一定是没看过鲁迅的小说《风波》。
  小时候,我有一邻居,年纪跟我大哥差不多,是从新安江畔移民到我们村里的,名叫“十斤”,却偏又姓钱,这“钱十斤”“钱十斤”地叫唤着,谁听都忍俊不禁;我读中学时他们又迁回去了。今年清明上坟山时,我又遇到他了——回来替他父母扫墓,依然是魁梧不减当年,十斤嘛,可以想象的。
  奇怪的是,我至今尚未听到有人叫“四斤”“五斤”的,想来出生时超出一般的体重,亦是一种荣耀,是可以显摆一番,用它来做名字,应该就是最素朴的显耀吧?
  我有个女同事,她男人兄弟三个,老大叫六九,老二叫七三,老三就是她男人了,名字却不是数字了,感觉就像陡然换了个频道,通俗瞬间变成了文雅,让人一时无法适应。做妻子的自然就很敏感,问:为何你老三不是这样的名字,而是叫育林?育林就是她男人。于是男人就解释说,本来是该有的,只是出生时祖父恰好七十七岁,大家感觉叫七七不吉利,就没用了。男人还顺便帮她普及了一下当地的风俗:孩子出生时,其家人便用孩子祖父的岁数来做名字,他大哥出生时祖父六十九岁,那就叫六九;二哥出生时祖父七十三岁,自然就叫七三;他出生时祖父七十七岁,原该叫七七的。不过,这风俗仅适用于男孩;不像体重入名,不分男女。这男孩成家以后,就可以不用这名字了,熟悉这风俗的村人就改呼其大名,以示尊重。
  当然,也有些人则一直是这么被叫下去。比如我二嫂的父亲一辈子都叫“五四”,现在八十多,还叫“五四”。早先,我一直以为他是五月四号出生的,而另一个叫“五十”的,我则以为是一九五〇年出生的,可一推算,年龄又不相符,不过当时亦没细想。
  我们县城里有个著名的理发师,名叫七〇。照此风俗推测,这“七〇”应该不是指一九七〇年,有可能是说他出生时,其祖父恰好七十岁。
  这风俗,我们现今觉得非常好玩,当然更多的是觉得不可思议:名字怎么能这么取呢?极不严肃嘛。可如果不懂得这风俗,有些东西你还真是无法理解。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研究《红楼梦》时,曾引用过一道奏折,那是曹雪芹舅公李煦家被抄以后,总管内务府所呈的。当中有这么一句,“计仆人二百十七名,均交崇文门监督五十一等变价”。此句中的“五十一”,周汝昌认为是人名;而现代作家张爱玲则认为是“五十一个等级”,即“分五十一个等级定价变卖”。
  孰是孰非呢?多年以后,知名学者庄信正研究《清代人物志传略》《雍正御批》等史料发现,满人有用数字命名的风俗,“例如生时祖父年七十一岁,便叫‘七十一’”,并说《郎潜纪闻》上就有“满洲七十一撰”等语句。
  照此看来,当年满人用数字命名的风俗,是不是早已流传到我们这里呢?
  其实,用数字入名,我国古代早就有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又叫李十二;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又名柳七。古时,人们喜欢以人的排行来相称。当然,这个排行不是家里的排行,而是整个家族男子的排行。这个习俗,今天还能见到些痕迹,我内人的叔叔在高校当老师,可每次回到老家,上了岁数的乡邻见到他,必唤其“老五”。
  内人的叔叔,兄弟四人;可在他王家家族中,他却排行第五,故又取名“老五”。
  所不同的是,一种是用其出生时的体重;一种则是取其出生时,祖父的岁数;还有一种,便是取其在族中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