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了那么多天,感觉治愈了。”这是中国科大附一院西区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凌萌的一条朋友圈,配图是一位笑容灿烂的老爷爷。回忆起发这条朋友圈的情形,凌萌颇有感触。原来,照片上的这位老人是她曾经医治过的患者。那天刚结束忙碌工作的凌萌从科室出来,远远地看到已经康复出院的老爷子冲着她乐呵呵地笑。一瞬间,凌萌的内心就被治愈了。
老人的笑容深深地印在她心里,让凌萌一扫连日来的疲惫,内心涌进一股暖流,“治病救人从来都是一件有温度的工作,而这种温度不仅仅是医生带给患者的,也是患者带给我们的。”凌萌笑着说,就像特鲁多墓志铭中说的那样:“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当医生把尊重、理解、关怀不求回报地落实到每一个患者身上时,他们同样以爱回馈。
始于梦想的行医之路
作为中国科大附一院西区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凌萌已经从事临床工作近7年,多年的治疗经验使得她十分擅长危急重症多脏器功能支持治疗,各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肿瘤相关重症感染的评估及治疗。
“当医生,穿白大褂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到了今天,也算是梦想成真了。”凌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她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对当医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从那时候开始就为了实现自己的医生梦想而努力。7年来凌萌一直从事临床工作,救助了众多患者,这让她从心底涌出了一种自豪感。
对于医生来说,对前沿医疗技术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到与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总结相关方面的经验。因此凌萌很重视临床与科研之间的结合,并努力使其相互促进。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让凌萌的日常生活十分忙碌,“信念在,动力就在,忙碌什么的,习惯就好了。”凌萌笑着说道。
疫情期间的飞速成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各地医疗队纷纷前往支援,凌萌所在的重症医学科也不例外。“重症医学科作为一个新兴的科室,人数并不多,但当得知需要组建医疗队支援武汉的时候,所有人都报了名。”凌萌说,但由于当时自己资历尚浅,综合考虑之下,科室最终选派了其他三名医生前往武汉支援。
虽然没能如愿去到武汉抗疫一线,但凌萌想着还是要把“家”守好。彼时,科室里只剩下凌萌和其他几名年轻医生。“当时科室里基本是一个满员的状态,说实话压力真的很大。”留守在重症病房的每一刻,凌萌都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状态,一方面担心支援抗疫的同事们,另一方面更想着把“家”守好,让抗疫一线的前辈们安心。
正是在这样的高压状态下,凌萌的技术愈发娴熟,处理各项事务也更加熟练,“那个时候真的觉得自己突破了,成长了,所体会到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是前所未有的。”凌萌回忆道。
双向治愈令人暖心
谈到工作中感动的瞬间,凌萌想起了她发布的那条朋友圈,“那位老爷子之前是胸腔感染,很严重,在我们科室住了有一两个月。”那段时间里,凌萌每天都和老爷子接触,不仅治疗老人家身体上的疾病,更关心老人的精神状态。两个月后,老人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此后的一天,凌萌刚从科室出来,一抬头就看到老人家在一楼站起来冲着她笑。“那一刻我感觉不仅仅是我治愈了他,他也治愈了我。”凌萌说,那段时间,她一边在做科研一边要处理科室的工作,还有家里的琐事缠身,连轴转的忙碌让她整个人处于比较“丧”的状态,但这一切都在看到老人真诚的微笑时烟消云散。“我能感受到患者发自内心的感激,得到他们的认可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其实我们和患者之间双向治愈的事情真挺多的。”凌萌告诉记者,很多患者刚刚进入重症医学科的时候,气色特别差,脸上也看不见笑容,但经过治疗后日渐恢复。看着患者在自己的照料下日渐康复,凌萌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让我为自己的医生职业感到自豪,我愿意永远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凌萌坚定说道。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