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省农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乔玉强:
扎根农村搞科研,十年成果富乡亲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十年来,乔玉强扎根农村,在皖北大地上努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把论文写在田野上,把成果转化在基地上,让更多农民增添了增收致富的喜悦。作为民盟安徽省委委员、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今年50岁的乔玉强未来将继续发扬农科院“杨柳精神”,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A十年磨一剑 让合作社成种粮大户
  2000年以来,省农科院与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2012年,省农科院作物所乔玉强团队协助淙祥合作社,申报获批第一批安徽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从此以后,乔玉强便与淙祥合作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十年来,乔玉强带领团队扎根生产一线,为淙祥合作社提供及时充分的科技支撑。他们优化粮食生产基地布局,将基地划分为试验区、示范区和生产区,为合作社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开展优良品种筛选,先后引进省内外小麦品种100余个,筛选并不断更新适宜当地土壤、气象因子等条件的高产稳产品种,保障合作社始终使用优良品种。他们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从试验到示范,从室内培训到现场观摩,推广药剂拌种、播量控制、赤霉病防控、肥水高效利用、智能机械、秸秆还田、小麦玉米连作周年高效生产等一系列技术,始终保持合作社种植技术的先进性。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大地的芬芳。2015年,合作社5亩高产示范区小麦、玉米亩产分别达到717.66公斤、958.80公斤,创造了周年亩产1676.46公斤的高产典型。2022年,种植的“皖垦麦22”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淙祥合作社粮食生产收益较邻近一般农户高了30%以上。
  如今,淙祥合作社基地面积达1230亩、托管土地2000亩,沟渠路桥井等田间基础设施齐备,良种覆盖率100%、农机作业率100%、科技贡献率达到75%以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B当好“架桥人” 赢得老百姓好口碑
  淙祥合作社的成功,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在乔玉强看来,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农业科技真正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在农业科技和农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科技特派员就是‘架桥人’。”十年来,乔玉强团队协助合作社成功申报各类农科项目10余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提高了合作社种植水平,也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农业科研不同于常规科研工作,必须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引领作用,乔玉强和团队在太和、濉溪、蒙城、涡阳、颍上、舒城等粮食主产县(区)设立固定试验示范基地9个,创新优化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模式,在基地设置新技术试验区、新装备展示区、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区。
  十年来,乔玉强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部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参编著作2部;获得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推广合作奖、2015年和201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6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
  同时,精准的科技帮扶,也赢得了农民的好口碑。“过去小麦亩产正常情况下只有三四百公斤,如果遇上恶劣天气或者病虫害,产量就难以保证。在省农科院专家技术指导下,农场多次刷新我省小麦高产纪录。”当地农场主张林森说。
  “过去的种植方式既费时又费力,产量还上不去,老乔他们带来的新型播种机、专用肥料及施肥技术,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种植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我们都很信任他,他就像是农田里的医生,无论出现多难的问题,总能对症下药。”当地农民纷纷为乔玉强点赞。
  C团队紧密合作 继承发扬“杨柳精神”
  2018年,乔玉强本人因为帮扶工作表现突出,被授予“阜阳市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但在乔玉强看来,每一个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背后,都有一个默契协作、互通互融的团队。“这些年我们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合作与互相支持。”乔玉强说,很多年前,团队前辈们就开始持续不断地在濉溪杨柳实验站驻点开展科研和技术指导工作,一干就是40多年。“团队秉持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持之以恒、开拓创新’的杨柳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每当我遇到困难,想一想汪芝寿前辈等老一代杨柳人,就觉得眼前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乔玉强继承和发扬的“杨柳精神”,也让整个团队更加团结、奋进。
  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承富与乔玉强已经“并肩作战”十多年。“乔玉强的工作要面对千家万户去推广技术,很不容易。你想,新品种、新技术如果老百姓没有见到,光是口头上的培训根本不行,所以为了推广成果,他做了大量示范引领工作。”曹承富说,这些年团队取得很多科技成果,其中大量的示范推广都是乔玉强完成的,“我们取得的成果跟他是密不可分的,他的工作成效很明显,完美体现了我们团队的杨柳精神。”
  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副所长杜世州说,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乔玉强十年来扎根基层,任劳任怨,做了大量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虽然是博士,但是非常亲切。我们平时都称他为‘老乔’,当地的老百姓也都称他‘老乔’,非常喜欢他,信任他。”
  D扎根基层 为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虽说自己的工作得到大家赞美,十年辛苦付出也看到了成效,但乔玉强依然在畅想着农业农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农民有着天然深厚的感情。用一技之长让农民增收致富,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十年来,乔玉强一边深入基地,向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农民施肥耕种,一边下到田里做试验和示范。
  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徐淙祥的回信后,乔玉强感到更加振奋,“总书记对农民及粮食生产的关心,不仅给农民更大信心,也给我们这些农业科技工作者很大的鼓舞。”乔玉强说,今后,他将继续和团队一起,致力农业科技研究,深入一线,不仅要将论文写在田野上,还要将论文中的农业科技成果结满在田野上,让农民有更多的收获,为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乔玉强说,自从来到农科院,“敬农、爱农、惟实、惟新”这八字院训,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给他精神上的滋养。“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地为农民办实事,帮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肩负起新时代科技特派员的使命。”尹航徐菲菲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