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蚊子是疟疾、登革热等疾病传播的媒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有一群人甘当“诱饵”以身诱蚊,通宵蹲守“活捉”蚊子。他们就是来自合肥的“职业捕蚊人”。8月18日晚,记者跟随合肥市蜀山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小庙镇,揭秘“捕蚊人”不一样的工作经历。
当日下午5时许,太阳还高挂在半空,室外热浪逼人,一行人沿着一条蜿蜒小路向深处走去,来到了一片水稻田前停下。“这里有水沟,是最适合蚊子孳生繁衍的地方。”蜀山区疾控中心消毒杀虫与地方病防治科科长丁绍圣带着组员在这里驻扎“营地”。
蚊子太小,想要“活捉”不容易。“我们有捕蚊利器——双层叠帐、电动吸蚊器,另外还需要一个人在蚊帐里当‘诱饵’。”丁绍圣说。“人体诱蚊?”记者惊讶道。“因为蚊子对人散发的二氧化碳敏感,‘人味’就是最佳引诱剂。”丁绍圣边解释边搭蚊帐,远看像个白色的集装箱,细细看来是双层纱帐,内层接地,外层悬空约30厘米。
到了晚上7时许,天色渐渐暗下来,蚊子也开始“热情”高涨,田间除了蛙叫蝉鸣,还有蚊子在耳边的嗡嗡声。工作人员罗章主动请缨,进入内层蚊帐,坐在简易椅子上暴露出胳膊和腿部皮肤,充当“诱饵”。
“蚊子会循着人的气味飞进内层和外层的隔间,落在蚊帐上,我们就可以进入隔间捉蚊,人待在内层也不会被咬到。”丁绍圣介绍,他们要从晚上7点一直监测到第二天早晨7点,每个小时捕捉一次,每次连续捕蚊15分钟,“通常一个晚上被咬十几个包再正常不过了。”
“一个晚上能捉到了三四百只蚊子,回到实验室后,要将蚊子放入冰箱进行冷冻处理后,再拿出来放在培养皿中进行分类,鉴定蚊种。”丁绍圣介绍。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蜀山区疾控中心共组织人员15人次,投放双层叠帐5次,捕获了11只中华按蚊,为开展疟疾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评估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疫点处置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沈俊詹伟伟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