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江苏徐州某驻训基地,随着一声嘹亮的哨令响起,来自安徽淮北的军供站保障人员迅速将百余份新鲜制作的餐食,分发给现场官兵。这也是今年上半年以来,淮北军供站开展的20余批次跨区域保障任务之一。在曾经淮海战役主战场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淮北军供站作为“小推车”拥军支前精神的传承者,在全国首创跨区域保障工作机制。
小站蕴藏着“大能量”
淮北市区,绿树掩映,一座军绿色的三层小楼就是淮北市军供站的所在地。这座“小而精”的军供站却蕴藏着“大能量”,在跨区域保障服务上,它已迈出了全国的“第一步”。
为了主动适应国防和军队改革需要,根据解放军无锡联勤保障中心下发的《关于在徐州地区开展军供保障区域协作试点的通知》,早在2020年,淮北市就在做好辖区内保障任务的同时,承担了东部战区赋予的徐淮军供区域联动支援军供保障任务。
每当有过境部队或驻训部队跨境需要保障,从军代室受领任务后,淮北市军供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即迅速召开任务部署会议。淮北军供站的饮食供应、安全保卫、交通运输、食品化验等小组也不舍昼夜火速就位,各自展开工作,形成闭环。
2021年4月份,淮、宿、徐三家军供协作保障徐州某部,淮北市军供站因预案齐全,反应迅速,经验丰富受到徐州军代室的表扬和部队官兵的高度认可。截至目前,淮北军供站共保障跨区域部队官兵20余批次近4000人。当地的经验做法,也被解放军无锡联勤保障中心转发至东部战区六省一市学习借鉴。
官兵从细微处感受到尊崇
军供工作是一份极其注重“情怀”的工作。来自天南海北的官兵,口味习惯上多有不同,在备餐中,淮北军供站变官兵被动接受为点餐选择,主动征求官兵口味,采取“一餐一食谱”“精准供应”“零距离服务”等精确化保障模式。记者了解到,军供站内每一位保障人员都考取了厨师证,每个人都有一道自己的“拿手菜”,军供站还培养出了专属的营养师,确保官兵的饮食能够营养全面。
由于淮北军供站内女性偏多,在保障工作中,她们更加注重从细微之处着手。餐盒上“献给最可爱的人”字样、摆成笑脸的果盘……这些暖心寄语和祝愿都能让官兵感到无比温暖,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尊崇,体会到淮北军供的爱军情怀。
优质高效的军供服务,必须着眼任务实际,服务备战打仗。为高标准完成保障任务,淮北军供站落实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制定24小时值班、全要素演练、动态管理物资储备库等制度,确保一声令下快速出动、保障精准,实现全时段备战“跨区域”保障。军供站内,野战炊事单元设备整装待发,站内每月都会安排一次演练,确保在无火无电的野外也能顺利保障官兵。
传承“小推车”支前精神
步入淮北军供站,大厅内最显眼的位置上,放着一辆车轮破损的小推车,把人们的思绪拉到了70多年前炮声隆隆的战场。安徽淮北是淮海战役主战场,是一片红色热土。小推车在取得淮海战役伟大胜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民工支前的主要运输工具。
2020年,退役老兵谢发孝把父亲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使用过的小推车捐给了淮北军供站。淮北军供站负责人张晓梅告诉记者,受捐之后,淮北军供站也在“小推车”支前的红色精神引领下,将“小推车”支前的光荣传统一代传给一代看,一代带着一代人干。淮北军供站先后成立“小推车”支前保障突击队和“小推车”新时代文明实践拥军志愿服务队,始终坚持姓军、爱军、为军、助军宗旨,以部队官兵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这些年,淮北军供站还开创定点保障和伴随保障互补并举的新模式,为保障对象开展伴随理疗、理发、心理咨询等服务,由物质保障向精神保障延伸,全方位助力官兵提升战斗力。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加强军供站正规化建设,以更高的标准,全力推进新时代军供服务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杨思蕊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