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油墨试卷
  □合肥吴中伟 
  70、80后,绝对做过油墨试卷。回想起来,似乎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味。
  那时候,打印的资料不多,一二周学习下来,对知识点的考查,对学情的摸底,全靠油墨试卷了。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摊开、放平,闻着熟悉的味道,刚油印好的试卷还没有干,特别是阴雨天气,湿漉漉的,一手抹在上面黑乎乎的,肚子里有没有“墨水”不知道,但手上确是抹了一大片,还很难擦掉,越抹越模糊,我们也不管那么多,接着做题便是。
  油印不仅是个力气活,还是个技术活,铺上刻印好的蜡纸,上面覆盖满一层油墨,下面放厚厚的一沓纸,用滚子反复左右推印,油墨少了,不清晰;油墨多了,印痕太重,会影响做题,只得适中才行,一般要印个三四张才能掌握好尺度,真的是费时费力!有时为了防止调皮的学生将丢弃的蜡纸拓印,试卷提前泄密,老师们印完试卷后,都会将蜡纸烧掉,颇像战争片中处理机密文件。
  教我们数学的是刚分配的王老师,戴着一副金边眼镜,文质彬彬,比我们大不了多少,孩子们也不怎么怕他,为此,数学课堂的气氛总是很活跃。晚自习有时老师讲题;有时便用来考试,我们在底下奋笔疾书或绞尽脑汁,王老师坐在讲台上备课,要么刻印试卷。
  真的是纯手工制作,没有复制、粘贴。通常王老师会在不同的资料上找些重点题目,先是用铅笔一题一题地勾画出来,有的习题再加以改动、变换,还有不少题型都是他精心原创的。只见他在钢板上铺一面蜡纸,一笔一划地刻印起来,极其工整,仿佛完成一件艺术品。那嘎吱嘎吱的声响,像是松鼠偷食松果,又像雨水浇灌着树苗,字迹那么娟秀好看。虽然试卷制作简单了些,但质量上乘,整理归纳的经典题型,孩子们真的很受用。
  印象中,有次王老师给我们讲题目,鼻子上抹了一小块黑色的油墨,他自己全然不觉,我们便在底下偷偷地发笑。“有问题吗?”王老师皱了皱眉头,一脸的严肃,直至前排的女生提醒、比划着,王老师这才明白过来,但依然不急不躁地把题目讲完,丝毫没有出神分心,那份认真的态度让我们肃然起敬。
  90年代的乡村,停电是常有的事。一片漆黑之后,讲话的,借东西的,翻抽屉的……嘈杂声此起彼伏,王老师快步走下了讲台,目光尖锐,巡视着四周,突然他转向了教室的右后角,来到了夏同学跟前,这时同学们已点亮了自备的蜡烛,夏同学慌慌张张地去找油墨试卷,只听“啪”的一声,从桌肚掉下本残缺的《射雕英雄传》,夏同学低着头,羞赧地站了起来,接着便是大家的一阵哄笑。
  那个年代的升学率非常低,一个50多人的班级能上高中的也不过十人左右,有的只是想混张初中毕业证,好去进厂打工;还有的,想早点毕业,学门手艺,补贴家里开销。火光映照着王老师涨得通红的脸,他翕动着嘴唇,身子一颤一颤的,欲言又止,终是没有说出半个字来。其时,王老师也才刚刚二十出头,第二年就走了,有人说他考上了研究生,也有人说他考上了公务员。总之,至此之后,确实没有再相见。
  到了高中,油印试卷渐渐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那种“高大上”的打印试卷,光滑、平整、清晰,看起来也很有档次,但我总还会忆起翘着边角的油印试卷,忘不了那夜王老师涨红的脸,还有他徒手画的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