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游泳池火爆,公共检测力度要跟上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儿童在游泳池感染腺病毒,将游泳池的卫生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一些游泳场所出现的主要卫生问题包括:水质浊度、尿素等指标超标;水中的余氯浓度过高或过低;水中检出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等微生物指标不符合相关卫生要求。甚至一些游泳馆一两个月不进行全换水的现象很常见。(8月23日《法治日报》)
  几乎每个夏天,“泳池卫生问题”都会引发热议。有些泳池,是肉眼可见的脏。还有些泳池,则是看着清澈见底,实则藏污纳垢。事实上,评判水质的好坏,已然超越了普通人的感官能力。诸如“眼看”“鼻闻”等办法,并不足以完全甄别出泳池的卫生隐患。直觉经验体系的失效,意味着个体难以充分预判风险、有效防范。在此前提下,科学的监测手段,专业的管理规范,就愈发凸显出其重要意义。
  泳池水质监测和卫生维护,早有一套成熟的体系。按照《游泳场所卫生规范》,人工游泳场所每场开放前、开放时均应进行池水余氯、pH值、温度等检测,检测结果应公示并注明测定时间。理论上,顾客进场游泳时,只需对照核验,就可高枕无忧才是。然而实际的问题在于,泳池经营者的检测能力和诚信度都很存疑,加之卫生监督机构的抽检频次较低、覆盖面不足,种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许多泳池基本处于脱管状态。
  在这个夏天极端高温的背景下,游泳池整体上供不应求。从网络上流出的视频可知,很多泳池都呈人挤人的“下饺子”状态。随着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供给侧的泳池经营者,往往不必“改善服务”就可赚得盆满钵满。其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千方百计控成本、多揽客,至于说“水质卫生”并不是优先考虑事项。
  供需的失衡,弱化了市场竞争、市场自净的功能。游泳池生意异常火爆的当下,常规的监管强度,显然不足以匹配高频的消费。针对旺季泳池消费市场,创造性重构一套水质卫生监督体系、强化专业力量配置,理当纳入考量。然玉/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