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州古城,以全国为数不多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墙而闻名。酷暑夏日,夜幕降临,古城墙上流光溢彩,众多的游客和当地居民或观光留影或散步健身,热闹非凡。脚踏城门口的青石路,看着被独轮车千百年碾轧出的石槽,恍若穿越千年。当下,如何让寿州古城的众多古迹和文物活起来,让旅游和市民生活更好地融合发展,成为摆在寿县面前的一个“课题”。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近日在寿县采访时了解到,寿县正在以打造古城5A景区为抓手,探索国内古城居游合一的“新路径”。
关键词:谋篇“居游合一”共享古城
7147米古城墙,是古城寿县的骄傲,但也一度成为困扰当地经济和旅游发展的一座“围城”。“古城墙围着的面积仅有3.65平方公里,想当年,十几万人就在局促的老城里工作、生活、学习,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香港!”当地有关人士介绍说,为了腾出发展空间,2008年,当地规划出一座新城,将古城里几乎所有的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和居民有计划地迁出。到2012年,迁出目标基本达成。如今,古城里还有几万居民,保留了一所学校和一所医院,“古城里的建筑目前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确保古城的原汁原味。”
古城的空间腾了出来,如何让古城里的众多古建筑和楚文化“活”起来,成为寿县上下关注的焦点。据寿县文旅局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曾前往国内比较知名的几座古城考察,发现各地古城特色不同,发展思路也不一样。经过考察和谋划,寿县放弃了旅游、居住“二选一”的模式,选择了“居游合一”的新路径。“让古城有烟火气息,让游客和居民共享古城提升的文化氛围,而不是白天旅客摩肩接踵,晚上鸦雀无声。”
关键词:布局“烟火寿州”徐徐铺开
寿县是如何践行“居游合一”理念的呢?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青石板路两旁,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相映成趣,游客和居民乐在其中,让古城别有一番滋味。在报恩寺文化艺术街区,记者看到,报恩寺门外几百米长的街道两边,均为楚文化风格的建筑。夕阳西下,街道上会摆出很多特色的文创摊位,吸引很多游客和居民来此休闲购物,挑选一两件有楚文化特色的纪念品带回家。
寿县古城号称有三十六巷、七十二拐。当地人笑着解释说,“我们这里的方言说,你在哪个拐子来?这个拐子是有现实基础的。”这一片区域街巷纵横,将居民区切割成九宫十八卦一样的微小居住单元。据了解,这里的建筑格局有着浓郁的楚文化风貌,如何修旧如旧,将这里打造成展示古代生活场景的文化街区,当地正邀约专家学者进行论证。
古城东北角的熙春公园,是城内四个“拐角塘”之一,也是当地的网红景点之一。不大的水面上波光潋滟,水中央有一座植被茂密的小岛,许多只白鹭在林间翩然起飞。“以前这里是臭水沟,前两年进行了改造,来落户的白鹭更多了。”当地人介绍,高峰期有上万只白鹭栖息在此。
古城改造如火如荼,新城也遥相呼应。坐落在新城区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气势恢宏、巍巍古风,多达1万余件的馆藏文物让博物馆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都是屈指可数的。2022年6月,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记者流连其中,处处都散发着楚文化的氛围,珍贵、精美的展品让人惊喜不断,现代化的声光电效果让一件件文物以科技的方式“活”起来。
寿县文旅局有关人士说,当地政府在古城改造提升中,力图让文物“活”起来,大到一个街区,小到一扇窗户,都要仔细打磨,让城里的居民生活得舒心、游客玩得开心,力争把寿县古城打造成全国古城的样板之一。
关键词:初心让古城充满生机活力
8月10日,记者在寿县古城游客集散中心的会议室看到,这里正准备召开“寿州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第10次调度会”,参加人员几乎囊括了该县所有职能部门。寿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寿县成立了寿州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指挥部,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长,从全县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10+1”工作专班,成立县5A创建办公室,每日会商项目进展、每周通报工作成效,大家经常通宵达旦地忙碌着。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寿县在挖掘古城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直比较注意保护居民的利益,在一些政策的推动中比较谨慎。“我们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而是以创建5A为标准,目的是提升古城的文化品位,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提升旅客的体验感。”相关人士表示,工作专班在结合国家5A景区验收新标准的基础上,目前已经明确了创建5A景区2022年重点实施六大类项目、63个子项目,形成《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逐一交办、抓好落实。
让文物活起来,让居民和游客共享古城,让“烟火寿州”成为特色,路径已经明确,千头万绪的工作正在有序展开。古和今,在这座古城相依相生、彼此交融。相信不久的将来,游客再访古城,必定有新的体验和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