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在郎溪涛城镇红星村种粮大户杨宗成的田边,他看着流进自家再生稻田里的水,笑着说:“有了水,今年再生稻收成有保障了。”杨宗成种的再生稻正处于今年第二个生长期,却遭遇持续高温干旱。眼看二茬稻旱情严重,村里帮他引来郎川河水,让他家的再生稻得到了及时浇灌。杨宗成说,这得益于当地保丰圩的提水站。
据悉,保丰圩是位于郎溪县涛城镇的万亩大圩之一,是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灌溉难始终是制约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瓶颈”。去年,涛城镇党委政府提前谋划,充分利用冬季小农闲时节,投资40万元新建了田兴提水站,投资10万元完成了小场提水站泵站技改工程,解决抗旱“死角”灌溉问题。
走进该村田兴提水站,机械轰鸣,只见宽阔的河面上,根汲水管道直插河床。水进入提水站后,变成一股强劲的水流涌入圩内的主灌渠。“为了抗旱保收,这个提水站24小时不间断作业,将河里水抽上来经过沟渠进入泉溪塘,再经过村里主水渠道,将水送到圩内各处。”涛城镇红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建树说,该提水站已经连续工作了20天,每天可以向保丰圩沟渠提供72000立方米的灌溉用水。
位于保丰圩内的涛城镇红星村,在做好提水灌溉的同时,还积极组织群众及时清淤、抢修水毁沟渠,堵住小农水利设施“跑冒滴漏”,将增水、保水、节水各个环节有机融合、同步发力。近年来,郎溪县不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随着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不断完善,蓄水和灌溉效用日益显现,并在当前的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8月23日,郎溪县各地已持续投入泵站239处,机动抗旱设备3406台套,设引水管道16892米,装机容量共计15501.5千瓦,投入抗旱人数1.63万余人次,累计浇灌农田76.12万亩次。
余克俭何龙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