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董涛:全力以赴抗高温战旱情
  董涛是池州市贵池区水旱灾害防御站的副站长,从业已有十年了。“今年7月份以来,贵池区持续高温少雨,长江贵池段水位在8月7日降到了历史同期最低点。”董涛说,自旱情发生以来,贵池区境内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灾,他和同事们积极按照上级指示,将抗旱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在这背后,离不开家人的全力支持。
  旱情严重 蓄水量不到往年一半
  “今年梅雨季节降雨量太少,7月份以来,水库山塘的蓄水量不到往年同期的一半。”董涛说,从往年来看,贵池区一般是8月左右可能出现旱情,但因今年夏季高温,干旱提前到了6月底。“目前,我们每周一、周三、周五会向市、区防办以及省、市水利部门上报抗旱工作的有关数据、动态以及受灾情况。”
  面对旱情,贵池区水旱灾害防御站已督促沿江沿河地区全力开展提水,遵循先用活水后用死水的原则,做好长期抗旱的充足准备。同时,加强对全区的水源管控,减少水资源浪费。
  “目前,全区累计建设临时提水站72处,做好供水设备的保障和应急处置准备,以及水质安全达标。”董涛介绍说,防御站平时的主要工作除了传达贯彻政府的防旱部署之外,还会调配一些技术干部去指导抗旱工作,今年,区水利局专门安排了20名技术干部到一线提供技术指导,并采购了一批价值330万元的抗旱设备,直接配送到乡镇。7月份以来,我们累计出动服务人员近1000人次,提高抗旱效率。”
  研判趋势 继续加强旱情监测
  在抗击旱情的过程中,调水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平天湖的下游就是贵池区丰收圩,有八千亩的农业灌溉区域。”董涛说,平天湖是城市应急水源,经协调,第一次调水60万方。为保证不被过度使用,他们购置了四台设备,从长江提水至平天湖,再从平天湖调水到丰收圩。“这样就确保了在应急水源水量不下降的情况下,还能满足丰收圩的农田灌溉所需。”
  自旱情发生以来,贵池区抗旱成效明显,“下一步,我们主要是加强旱情监测、水源调度、技术指导以及宣传引导。”董涛说,由于没有旱情监测系统,贵池区水旱灾害防御站会积极协同水文、气象部门进行分析研判,及时掌握旱情发展趋势。同时,防御站也会积极引导群众树立节水意识,大力宣传抗旱技术措施,营造全民抗旱的良好氛围。
  从业十年 背后离不开家人支持
  “我经历了2013年的旱情、2016年的大水、2019年的旱情、2020年的大水以及今年的大旱……”董涛说,从2012年开始,他就一直从事抗旱防涝工作,如今已有十年了。在汛期时,他们会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同时,特别关注贵池区南部山区的雨情,重点防范山洪爆发。
  今年旱情出现后,同行们的积极应对让董涛印象深刻,“很多时候,我们的命令还没下达,各地就已经开始行动了。”董涛回忆说,月初时,长江水位还算较高,可以支持自流饮水入圩灌溉,秋江圩沿线各站点行动非常快,引入圩内2400多万方的水用于灌溉,目前基本保证了贵池区最大的圩口农业灌溉蓄水。
  在董涛看来,自己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这背后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由于今年旱情严重,从7月份开始董涛便过起“早出晚归”的生活,“每天早上我出门时孩子还没醒,回来时孩子已经睡了,忙完这一阵,我会好好陪陪孩子。”汪玉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