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有所为有所不为
  □合肥刘士琦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行事准则,它要求我们面对多样的行为选择,出于某种标准作出判断与选择,自觉规避一些行为,而主动选择做一些事。这种行事态度是维持秩序与规范的基础,也使人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完成真正有价值的事,从容行事。
  “有所不为”是对人最基本的要求,出于“是非之心”和“羞恶之心”,我们本能地排除一些行为,行为受“礼”的约束和规范,正如孔子所言“立于礼”,不做违背“礼”的事是人的立身之本。在此基础上,后果和代价超出承受范围的事也应当排除,否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违背个人道德之事,应自觉地回避。
  而“有所为”是要求人主动做一些事,承担义务与责任,有意识地追寻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在“有所为”的过程中,人能明确目标,克服阻力,完成探寻的过程。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建立在某种判断标准之上的,然而人性本复杂,在当今社会物质空前丰富之时,欲望被无限扩大,这样的标准纷繁复杂。行为受利益驱使,以利益为标准,“不可为”似乎也成了“可为”,人会陷入纠结、矛盾的漩涡。信息化时代,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量巨大,不可避免地听从外界的声音,亦会陷入何以所为的迷茫无措。当嘈杂的声音盖过本心,如何判断何以所为、何以所不为?人很容易在过多判断标准中失了方向。
  这时候就需要明晰一个最核心、最重要的判断标准:本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逃离外界的复杂纷乱,向内部挖掘、剖析自己的内心,冷静地看清自己这一生所要追寻的“道”,便有了稳固的根本。
  由此看来,有所为有所不为指向一种人生态度,在“道”的指引下做选择与取舍。因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舍钱财而取义,是他的选择。在“有所为有所不为”标的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中,人收获了坚定、从容,这是源自于内心的力量。排除诱惑,坚定本心,甚至为了“有所为”去作出舍弃和牺牲。屈原不愿“游诸侯”,为他国所容,而选择投汨罗江以保全己志,这是他出于忠君爱国之心的选择。在国家危亡,政治黑暗之时,总有人清醒地知晓希望渺茫,但仍满怀热情投入其中。在信念足够坚韧时,有所为可以带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力量,迸发而出。
  表面上来看,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通过清晰的判断标准和行事准则来约束和要求我们的行为。但经历过纠结和痛苦的舍弃,这种标准得以明晰,并随人生阅历的积累逐渐融于血骨之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准则内化到人的意识里,便可发于本愿的从容不迫地去执行。这是长期以“有所为有所不为”来要求和磨炼自己之后达到的高度自觉,从而接近理想的自由。
  由此看来,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行事准则,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人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