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国》书中,柏拉图将没受过教育的人群比作一群居住于洞穴的囚徒,只能面对洞壁,看着由身后的火把照在壁上的影像而不准回头。可笑的是,当有人硬拉他感知洞穴的阳光,他反而会因眼花缭乱而恼火。读到这里,我深有感触,那些囚徒眼中所谓的“光明”,又何常不是我们深陷其中的呢?
如今,信息时代,纷繁复杂,对世界的认知渠道逐渐增多,我们自以为结局明确的社会事件,“大瓜”,却总是在网络的发酵中反转再反转,颠覆再颠覆。扪心自问:究竟是世界暗了,还是我们的双眼看不清了。
最可笑的假话总是振振有词,最可耻的诬陷总是彬彬有礼。最不洁的目光总是在监督道德。今夏,男子田径世界锦标赛开赛,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苏炳添遗憾无缘决赛。而在网上的鼓励声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苏神半决赛就被淘汰了,一看就是忙着参加综艺,没时间训练了。此番行径,和洞穴中的囚徒有何不同。自以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随意地批判他人,殊不知自己才是那只可悲的井底之蛙。
如果我们只看到运动员不理想的成绩就忽视了他们背后的努力,只唯金牌数而论却忽视了奥林匹克所真正传达的精神,那才是一叶障目。看不清事物的全部与本质就妄言;将看见的一隅同万千可见划上等号,实属缪矣。
诚然,我们害怕“看不见”,但我们也更怕视而不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治国者比作一个看过洞壁上的阴影,看过火光下的实物,看过夜空的星光与月亮的对可见世界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的人。可当要求他回到洞穴,教育囚徒时,他却因留恋高处的幸福生活而犯了难。
生活中也不乏有这类人,面对原则性问题与责任时,总是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以谨慎的目光观察着周围,小心翼翼地将那一己私利收入囊中。是出于“吃瓜群众”的看客心理也好,还是明摆着装聋作哑也罢。“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
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巢湖市第二中学高二(1)班张晨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