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举行2022学年开学典礼,口腔医学院2022级博士生毛雅晴作为研究生新生代表发表入学感言,演讲台上的她从容淡定地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2014年,毛雅晴毕业于安徽省宿城第一中学,进入北大学习后延续着高中时期攻坚克难、勤于思考的习惯,如今的她正扎实地迈步在口腔医学领域,创设自己的舞台。
高中三年成绩稳步上升
去北大读书,这是毛雅晴高中时期的目标。但是,高一刚入学时的毛雅晴学习成绩并不理想。“高一比较曲折,名次不是太理想,后来她去思考应该把学习主动性摆在哪个位置上,想明白以后一步步往前走,到了高三,成绩基本上在年级前二十。”毛雅晴高中班主任李梅老师告诉记者,毛雅晴当年高考成绩列全校第十名,压线进了北大医学部。
“之所以学习能稳步前进,是家长一直都很支持我,也没有给太大压力,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引导。”毛雅晴告诉记者,班主任李梅老师很负责任,会定期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状态,针对状态提出建议。“因为青春期,大家都会有一些小心思,有想不开的地方,但是她跟你聊一聊,有一个过来人跟你讲述一些事情,你就会觉得有一个方向。”
在毛雅晴的记忆里,班主任李梅还会在班上播放大学宣传片或者在班上读学长从大学寄回来的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帮我们打开了眼界,让我们在做题小世界里看到了未来的各种可能性,你就会觉得前面有一个目标,我的人生可以做得更好,就会有动力。”毛雅晴坦言,对于学习,肯定是只有主动去学,才能够真正学进去。
“在考到北大后的第一个寒假,她给我们当时高中的学生写了一封信,讲自己高中阶段的成长,从中能看出,小姑娘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被激发了以后,学习对她来讲是一个逐步向上的过程,她完成了一种自我思考。”李梅说,毛雅晴一直在逐步往上、攻坚克难。
宿城一中校长张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毛雅晴在北大表现优秀,是母校的骄傲。“我们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阅读能力、艺术体育等综合素质。”张涛表示,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做了工作,所以孩子们到大学以后发展潜力比较大。
特别感谢母校老师的培养
在班主任李梅的心里,毛雅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一直在成长,从高中到大学,她学习主动性都很强,非常自律。“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小姑娘也多才多艺,学校和班级有活动时,她都积极报名参加。羽毛球打得很好,还爱好跳舞、钢琴、绘画和摄影等,而且都做得很不错。性格活泼开朗,跟周围的同学包括老师,人际关系相处得非常好。”李梅说。
“我感觉高中老师,尤其是我的班主任,没有让我们成为那种只专注于读书的人,没有片面追求成绩。”毛雅晴说,作为医生,跟人打交道多,需要换位思考,还要有共情能力,这些都是需要人文情怀的。
“高中语文课,老师在课前或者课后,或者是自习课上都会给我们读一些文章,或者是放一些视频,没有让我们只注重做题,她想让我们能见识得更多,看起来像无心之举,其实对我们青春时期影响还是挺大的。”毛雅晴回忆,李梅老师经常和他们谈人生、人文等,没有一直强调应试。
虽然已经从宿城一中毕业8年了,但是毛雅晴依然和母校老师保持着联系。李梅告诉记者,平时主要是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事。“如果有对北大、北大医学部、北大口腔医学感兴趣的,我们也都可以让她给学校的学弟学妹们进行讲解,她是特别乐意的。”李梅说。
“我特别感谢我的母校还有老师对我的培养。这次在北大做了发言,让大家知道了,但其实比我优秀的人有很多,母校有各种优秀的校友,未来的师弟师妹们肯定能做得更好,所以我只是其中一个而已。”毛雅晴说。
不止一次作为代表发言
在北京大学,毛雅晴不止一次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本科毕业时代表医学部的毕业生发言,今年是博士入学,代表北大的研究生新生发言,讲述自己在北大求学的经历和感受。“我感觉激动大于紧张,会有一种兴奋感,能代表同学们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毛雅晴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中用了三个关于牙齿的比喻谈感受。她说,学习是领悟变化、新生的过程,就像乳牙会掉、恒牙再长;北大不只教会过硬本领,还给予医学人文的柔软关怀,就像牙齿坚硬,舌头柔软,相互依存;每位新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和位置,在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谈到在北大求学的8年,毛雅晴表示自己有很大的收获。“我的专业是口腔医学,但其实我们培养模式是到大四才开始接触口腔医学,前面全都是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基础医学等,慢慢才进入到口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渐深入。”毛雅晴表示,大学期间的通识教育让她接触了很多不同专业学科。
目前,毛雅晴正在进行专业化培训,和博士并轨。“其实口腔医学这种技术操作,练上几年没问题,是可以去行医的,但是我感觉北大更注重思想的培养和学习能力、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只是要掌握熟练技术。”毛雅晴告诉记者,她短期的规划是好好把博士读完,毕业以后成为一名好医生。康世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