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近年来,安徽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栽树工程”,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经济融合的关键环节,推动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台阶,跻身全国十强省份。十年间,安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5.7%,较2012年提升10.9个百分点。
“中国环境谷”加速崛起
8月16日,首届“中国环境谷”双碳峰会暨工业碳中和专委会揭牌仪式在合肥市蜀山区举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工业碳中和专委会和双碳联合实验室(合肥)揭牌成立,6家环境类项目意向签约入驻“中国环境谷”。
近年来,蜀山区全力打造战新产业集群“中国环境谷”,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发展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走好“科创+“绿色+”发展之路,助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中国环境谷”积极推进与大院大所深度合作,建成10万平方米“环境科技大厦”,为环保技术研发、孵化及企业引进提供载体。2021年,园区环境产业新获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产生技术合同交易额超5亿元。2022年6月,“中国环境谷”首批推出7个环境检测行业团体标准,第二批11项团体标准获批立项,填补省内空白。
“中国环境谷”建成3年多,已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蝶变”。如今,集聚了以启迪数字环卫、湖南力合、中水三立、蓝盾科技等为代表的环境领域重点企业近200家,拥有27个国家和省级环境领域科研平台,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水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块“金字招牌”在“中国环境谷”成功挂牌。
当前,“中国环境谷”已构建起“环保技术研发—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实力持续壮大。2021年产值突破240亿元,连续三年复合增长率接近100%。
面向“十四五”,“中国环境谷”将按照千亿规模,建设以气、水、固废等检测治理为优势的全科环境医院、以国家平台协同创新为引领的产学研用基地、以先进信息技术融合为示范的智慧环保平台、以减污节能降碳为抓手的双碳经济示范区,努力成为环境领域的全国技术策源地和重大关键产品来源中心。
“创业黑马”助力创新发展
安徽是一片创新的热土,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十年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位于皖北地区的阜阳市,近年来加持创新引领发展,壮大新兴产业。2021年,该市携手创业黑马集团建设黑马阜阳城市产业创新中心。
一年多来,黑马阜阳城市产业创新中心完成了一期加速器的39家企业加速计划,其中80%的企业实现营收增长20%的阶段性加速,6家企业加速期间成功获得省级以上资质,8家企业与资本建立深入对接,2家企业获得百万融资,11家企业精准对接上下游,促成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在企业招引方面,黑马阜阳城市产业创新中心重点覆盖新能源换电站、智慧农业、物联网、医疗健康、产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共推介100多家企业有效线索,组织10余场政企对接会,最终招引落地阜阳企业23家,包括高成长企业10家,初创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惠朗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在本地成立安徽惠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黑马阜阳城市产业创新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举办各类创新合作交流会、政企对接会、和政府共建产业基金等方式,加速推进城市产业生态建设,在阜阳形成高成长性产业全生态专业化成长示范基地。
高新企业数位居全国第八
十年来,安徽不仅在原始创新与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也致力于强化产业创新,实现更多产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
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安徽)科交会,签约成果转化项目282亿元。依托安徽科技大市场,促成近400亿元的成果对接转化。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科产平台,截至今年6月底,已汇聚高校院所150余家,各类专家1.7万人。2021年,全省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额近4千亿元,连续5年实现“进”大于“出”。
目前,安徽已建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3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30家、众创空间2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不断健全,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1742家增加到2021年11368家,增长了5.5倍,居全国第8位。
在创新驱动下,安徽新兴产业形成集群高地。比如,合肥打造“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产业集聚地,集成电路等4领域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3位。同时,安徽还建成国家级高新区7家,2021年全省20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分别达1.4万亿元和2.1万亿元,创造了全省13.8%的规上工业增加值、27%的税收收入。徐菲菲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