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著名的长津湖战役中沉重打击美军骑兵第一师的老战士孟照起,因身体原因再次住院,病情不容乐观。12日中午,在孟老意识尚清醒的情况下,在家人的陪同与见证下,其子孟宪勇代孟老签下了遗体(角膜)捐献协议书。
要把遗体捐给国家搞医学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于14日下午5时许赶至阜阳市人民医院,看望92岁的孟照起老人。孟老的小女儿孟云霞告诉记者,今年开春后父亲的状态就不是很好,去医院检查出肺气肿,上半年已经住了两次院。“但当时状态还行,还能去买菜呢。我们让他在家歇歇,他还说‘我得出去走走,不能天天呆家里啊’,让他出门拄个拐他就说‘菜篮子就是我的拐棍!’”
孟云霞告诉记者,这次住院前,老爷子的状态就急转直下,整天昏昏沉沉,大部分时间都是昏睡的状态。“我们喊他住院他也不愿意,说就想在家里”,后来实在难受才送到了医院。孟云霞说,“父亲在部队的经历锻炼出他雷厉风行的性格,即使住院期间只要他还能动,吃饭、上厕所就不让做子女的插手。”
谈到遗体(角膜)捐献,孟云霞也不禁红了眼圈,“今年第一次住院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他百年之后不想麻烦小辈们。也不用火化,不用立碑,把他的遗体捐出去给国家搞医学。”孟云霞第一次听到父亲这个要求感到不能接受,第一时间和大哥以及两个姐姐商量了这件事,“原来父亲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早就和我哥还有姐姐说过了这个想法。”孟云霞告诉记者,就在前天医院下了孟老的病危通知书,“我们第一时间委托医院帮我们联系遗体捐献工作机构。12日中午,我大哥在父亲意识尚有一丝清醒的情况下替父亲在遗体(角膜)捐赠协议书上签字。”
子女称父亲是个慈祥的人
回想起父亲生活中的点滴,孟云霞告诉记者,父亲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因为他离家跟随部队在外八年多,可能是出于对妻子的亏欠,回来后家里的活他都不让我妈干。”孟云霞说,在她的眼中,父亲一直是一个慈祥的人,“甚至回忆不起父亲生气时的样子。”记者了解到,孟老从部队回来后,很少主动提及那段军旅生活,“往往都是我们主动去问,他才会跟我们说那段故事,年龄大了后他更是不愿回忆,一提到就不断念叨着‘我想我的战友啊,他们都回不来了啊!’”
昨天傍晚,记者见到了孟老的长子孟宪勇。他告诉记者,父亲离休后的日子就整天和孙子辈们在一起,照顾他们的生活。孟宪勇告诉记者,父亲作出遗体(角膜)捐献的决定后第一个告诉了他,他也始终支持父亲的决定。“签字那天,我的心情很复杂,但一想到父亲即使在最后的日子也希望为国家做贡献,我只有自豪与尊重。”
从18岁参军,到1979年转业,孟照起为保卫祖国参加过三次战争,可谓戎马半生。壮士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苍苍暮年,仍可为国贡献。病床上的孟老真正兑现了“为国家做贡献”的铮铮誓言,用一言一行为子女们做榜样!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孙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