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钱定果
“过早”往往是强调一个“过”字,表现出来的是安逸和顺的生活状态。这其中少不了点心、小吃,抑或是一壶“醍醐灌顶”的香茗,让芸芸众生在清晨被轻柔地唤醒。
皖北平原,温性敦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当地人的“过早”应该是马糊、油茶搭配几张卷馍,况且皖北人茶水两字不分,喝茶即是喝水,茶瓶亦是水瓶,似乎茶叶与他们毫不相关。不过就在平原之上有一处飞地,早早晚晚都有人就着几碟花生、瓜子,手捧一粗瓷大碗啜着别样滋味的茶梗茶,“过早”过出了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此地就是位于淮北濉溪县的临涣古镇。自古就是水道、河流交错之地,古镇因临近涣水而得此名,这也佐证出临涣与水有缘。不过打开古镇的正确方式,却与水无关,在当地“过早”应该是如下一幅场景:早早起床,简单洗漱一下,直奔镇上最古朴的巷口,围着一个烧饼炉子痴痴地等着。炉火正旺,白胖胖的饼坯经过反复摔打,再细细抹上油酥,最后遍洒一大撮芝麻,经过一番“洗礼”,才被手脚灵活的老师傅“送”进炉子里。稍等片刻,圆圆的烧饼起酥、外表金黄,心急的食客趁热送进嘴里,一边呼着热气,一边享受着混合芝麻香、酥香的畅快口感。此时,要是就着一碗清粥、一碟小菜,再来点辣子抹在临涣特产大烧饼上,真是让人通体舒坦、欲罢不能。
“这烧饼还不对味,在某某巷子里的烧饼摊还是炭火烧的。”在临涣的清晨,总会有人为了一口哪家临涣烧饼做得正宗而争论一番。争论过后,相视一笑,像是有默契一般摸摸肚皮,在古镇正式开始一天的重头戏——喝茶。
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临涣当地人总会劝他们逛好了再进茶馆。因为当地茶馆众多,有新开铺的,也有老茶馆,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而笔者认为,最好的喝茶方式,就是先听听哪家茶楼有人唱起了当地小调,你静静地站在门口和茶客们听上一曲,直听得有滋有味、口舌生津,这才坐下叫茶来喝。
无论是新旧老馆,馆里卖的都是一种茶品,当地人称之为“棒棒茶”。这棒棒茶即是茶梗,主营来自祁门、六安的红茶、瓜片茶梗。店老板多半会将一筐筐茶叶梗摆在门口供人参观,或是细心地放在一个个玻璃柜里,旁边再配上一些红色的粗瓷茶壶。这也许就是一种待客之道吧。
棒棒被切得整整齐齐,看不出有半分茶叶的美感。直到老板端上一壶棒棒茶,倒上一盏茶小心喝一口,这才会明白棒棒茶的“奥秘”——清香回甘、滋味浓郁,忍不住还会多喝几盏。这滋味完全有别于江南一带的醇厚茶味。
上文说过,临涣与水有缘,纵横的水道吸引南来北往的客商到此歇脚。久而久之,南方的各类茗茶也由水道途经临涣,于是,茶和古镇开始融合起来。直到今日,当地茶馆跟皖西南一带的茶商还保持密切联系。茶梗便宜廉价,镇上的老茶客都能接受,更何况,茶梗经由当地的泉水一泡,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临涣有四眼泉水,味道甘冽。如今,镇上的茶馆大多在一眼龙须泉取水、沏茶。热水沏出来的棒棒茶汤色红润,杯满而不溢,喝多不胀肚,有人竟品出了米香、果味,真是喝到了一个境界。喝棒棒茶少不了花生瓜子。你只需花少许的钱,就可来上一小筐。当地的瓜子等干果也许是沾了茶味的缘故,食之格外香脆,堪称棒棒茶的绝配。
若是坐在茶馆里,定会看到一辆辆水车被拉进茶馆后堂。此时,馆里的老虎灶开始忙碌起来。几十把黢黑的大茶壶不停地吐着热气,不时有人添碗、续茶。一时间,烧水的蒸汽和旱烟袋里冒出的烟气混合在一起,即便是再新的茶馆,也好似添了许多烟火气。临涣当地人会热情地邀请你一起“泡”茶馆。
“泡”茶馆也有讲究。一是来看老茶客。镇上的忠实茶客总会准时准点地来到馆里,带上自己的一把老茶壶、老茶杯,然后不疾不徐地打开旱烟袋,点火慢吸中,等待着刚烧好的茶水。这也是临涣茶馆一道特有的景致。馆内总有十几杆“老烟枪”吞云吐雾、逍遥自在,皴裂的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而他们的形象总是被各路摄影爱好者们争相摄取。精明的茶馆老板把一张张老照片裱起来,挂在四周围墙之上,那嬉笑怒骂的形象,吸引着一拨拨好奇的游客驻足观望。
二是来听曲。临涣当地曲调是以淮北大鼓、特色戏曲为基础,抑扬顿挫,声音高亢。在茶馆里喝茶,一定要听上一曲。唱曲的衣着朴素、不施粉黛,很多是自娱自乐。不过,上场的多半是高手,让茶客们意犹未尽。更有趣的是,他们还会“串场”,换个茶馆,又会和他们偶遇,再次享受一场特色音乐“盛宴”。
“泡”茶馆没有时间限制,从早上到下午,络绎不绝。来客无论是山南海北,最终总会被这些老茶馆、老茶客深深吸引住,直到你恋恋不舍地喝饱了棒棒茶,还要再在古镇老街“泡”上一会。出了茶馆,找一位当地人聊聊,还会找到福建会馆、山西会馆的遗迹。这样的惊喜总会在临涣古镇上发生。
也许是因为棒棒茶喝多了,在老街上慢慢溜达,看到眼前的当地居民都是客客气气、温良和善。也许是因为晋朝名士嵇康老家的缘故,在林林总总的老宅里,恍惚之间似乎能听到《广陵散》的余音。这就是来临涣古镇“过早”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