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趁记忆还没有完全消失
科幻作家韩松正在记录自己大脑的衰退
  韩松,华语科幻代表作家,与刘慈欣、王晋康、何夕并称中国科幻界“四大天王”。还不到60岁的他,近日在微博上透露自己患老年痴呆,“目前没有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只是诊断为‘认知异常’‘日常生活异常’,还有脑血管病和记忆衰退等。”他写道,“科幻作家得老年痴呆好像是一个很棒的新闻选题……我也很愿意分享,趁记忆还没有完全消失,让更多人知道并预防”,但还谢绝了媒体的采访,因为“说话很累,也没有力气和情绪跟人见面和说话,只想一个人待着”。韩松的记录也让大家对于“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有了更新的理解。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韩松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广大失智症患者的境况,关注阿尔兹海默病,关注有关的医学研究进展和社会支持,“因为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每个家庭都有可能面对这方面的问题。”
  刘慈欣:韩松写的是三维科幻北岛:他具有全面而奇异的才能
  近段时间,韩松在微博上的发言似乎有点絮叨,这似乎是他用以对抗记忆衰退的办法。
  14日一早,韩松坐地铁到北大医院看病,在医院,他发了一条微博:“一分钟一分钟离人类社会越来越远。”回家又总结一条:“今天从北大医院回来,本来应该在宣武门下车,结果坐过站到菜市口了。这已是连续第二天坐过车站了……”
  韩松从事科幻创作多年,著有《地铁》《高铁》《宇宙墓碑》《红色海洋》等科幻作品。韩松的朋友说,他不吝剖解自己给大家看,就是因为他对人类和世界充满了爱。刘慈欣曾说,自己写的是二维科幻,韩松写的却是三维科幻,“如果说中国科幻是一个金字塔,二维科幻是下面的塔基,而三维科幻则是塔尖。”他的科幻文学创作,正如诗人北岛评价的那样,“具有全面而奇异的才能,以科幻为体裁,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映照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怀”。
  在科幻之外,韩松还是一名媒体工作者。2019年,现代快报对他的一篇报道中写道:科幻作家身份以外,韩松还是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兼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管一个有320人的部门,忙的时候,早上5点就坐首班地铁去单位,审稿、开会、写报道方案,一直忙到夜里12点,签完最后一条稿子下班。他都是在4点到5点之间、上班之前的那一小片刻,或者在出差途中,在飞机上、高铁里写作。
  逐渐接受大脑能力退化的事实“沮丧”“难过”成为高频词语
  韩松自小身体就不太好,加之后来长时间不规律的作息,高强度的工作,使得近年他上医院次数明显增多。
  自今年5月以来,韩松还开始有中风前兆,他在5月24日的一条微博里说:“我现在每天脑子里面都像有头大象在乱踩,半边脸动不了,说话想不起下句,医生说就是中风前兆。”
  当医生最初检查发现他的认知能力衰退时,韩松很不愿意承认,“还跟医生争执”。但伴随着病情加重,韩松不得不接受大脑能力退化的事实。在韩松近期的微博中,“沮丧”“难过”是他的高频词语。他每天要吃大量药物,“中药西药都在吃,希望有一种药能阻止或减缓”。
  吃了药后的韩松一上午都会昏沉无力,下午才能稍微集中精力工作,但头痛与焦虑又会开始,到了晚上他的大脑变得亢奋,却无法思考。他的记忆力开始衰退,一些熟悉同事的名字,韩松也开始大面积忘记:“上午到单位,看到一位同事,很高兴,聊了一小会天,但是我直到现在也没想起她叫什么。我跟她很熟悉……真是很难过。”
  已辞去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职务读者:面对真实的自己需要勇气
  看韩松的记录,可以发现他的日常出行也开始变得困难。早晨出门,需要看提示条来检查自己需要携带什么东西,但“还是忘了手机,回去拿,又出去,发现仍戴着老花镜,又回去换……”
  据《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介绍,韩松的工作强度很大,就算是现在这种情况,他仍在保持一定的工作量。
  只是,这对韩松来说,越来越困难了,“不久前勉强完成年前答应的上海城市论坛的讲话,说上不到十分钟就累了,是脑筋里面抽着累。”为此,他辞去了中国科普作协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的职务。
  目前的情况也让韩松不得不停止写科幻,他写道:“那有病的大脑已经退化到分不清什么是科幻什么是推理了……一些很简单的字我也打不出来了,忘记了它们的形状,或者断绝了文字与键盘在神经系统中的联系。这意味着我逐渐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和写作了。”
  韩松的读者,一方面为他目前的情况而难过,另一方面也钦佩他的勇气。有读者这样评论:“他以自己为主角,记录认知记忆衰退,面对真实的自己是需要勇气的。”综合《成都商报》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