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结庐在心境
  □合肥戴健
  1982年金秋时节,在一所中学教书的我,携论文参加于安庆召开的一全省性学术年会,会后和滁县地区、宣城地区的两位代表结伴,自费去江西庐山考察。
  那时没有高速公路和高铁。从安庆乘船溯江而上,很慢又很无聊。于是过了小孤山后我们相约,这一路诗词唱和。
  一夜醒来,从九江登岸上庐山。汽车在沙石公路上盘桓,有同行者口占七绝的上两句:“汽笛声声惊鸟喧,朝霞披彩映欢颜”;我接着吟出下两句:“登山自古无平路,今见匡庐四百旋。”下车后,我们在含鄱口和天池观景,在锦绣谷和仙人洞驻停,在如琴湖畔反季节领略当年白乐天的诗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从庐山返回合肥不久,我将见报新作《七律·庐山览胜》请著名书法家方绍武先生写在“六尺宣”上,装裱加框后挂在家中客厅显眼位置,既“敝帚自珍”,又藉以“寄庐”:
  含鄱口外雾蒙蒙,曲径通天秋色浓。
  扑朔乌龙落坝内,迷离秀谷升云中。
  幻情幻景若多异,成岭成峰各不同。
  十月芳菲犹未尽,如琴造化乐天工。
  我还从啜饮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当年谈经处的“聪明泉”,联想到与包公有关的庐州廉泉、与孔子有关的山东泗水盗泉,以三泉启示连缀成随笔,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也就是在那次考察中,我第一次知道,庐山的“庐”,和咱们合肥的“庐”,同因庐江郡。40年过去了,我的工作,我的兴趣和爱好,一直和“庐”结缘。
  “庐”字繁体为“廬”,《说文》解“寄”也,本意是农人于田中搭建简易的房子以便田事,“秋冬去,春夏居”。《诗经》谓:“中田有庐”。从说文解字角度分析,现在的简化字也很有意思,“户”上有“披厦”。
  自春秋以降,合肥这一带先有小诸侯建立的庐子国,再有“施合于淝”的地名合淝(合肥),接着有合肥县,而后又有庐州、庐州府。我曾多次在相关讲座中提到:从有巢氏的“树上为巢”到江淮地区的“中田有庐”,是人类进化的一大进步。“树上为巢”只是消极栖身,“明哲保身”;“中田有庐”则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食有居才能繁衍生息。
  把合肥“庐”和庐山“庐”联系起来的是古代的庐江郡。早先的庐江郡地跨江南,曾辖今天的铜陵、池州和江西九江、景德镇、上饶等市,治所先后在潜山、霍邱、霍山、合肥等处。庐江郡所辖区域多有变动,这里略去考证。但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汉末“孔雀东南飞”故事的发生地有今“庐江县说”和“潜山市说”,而两地都属庐江郡;二是大诗人李白于公元738年曾来合肥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吴王李祗晤面赋诗,赞誉其为“英明庐江守”;三是当今庐山的导游词说山名的“庐”和合肥的“庐”,系同源。再者,今庐江曾名“潜川”,“县因郡名”,是毋庸置疑的。
  “庐”比合肥早而广。自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改“合州”为“庐州”后,合肥长期是庐州州府所在地。庐州地域最大化一为隋朝,领7县;一为元朝,领11县州;一为清初,领8县州。雍正年间,辖舒城、庐江、合肥、巢县、无为5县州,直到民国元年撤销府一级建制。在此前后,合肥都是安徽面积第一大县,有6000多平方千米。
  以“庐”扬名天下者,庐山之外恐怕非合肥莫属了。合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正所谓“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明末有“天生重庆,铁打庐州”之说,盖因城池坚固;近世更有“龚合肥”“李合肥”“段合肥”,籍贯代名,身价煊赫。1955年,此前已成立年余的安徽省倒七戏剧团想改名,换个什么名字呢?一位分管文化的副省长提议,倒七戏分西路、中路、东路,就用中路所在地合肥的“庐”,叫“庐剧”吧,一锤定音。1957年庐剧晋京,5月6日晚以《讨学钱》《借罗衣》献演于中南海怀仁堂,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成就了庐剧的辉煌。如今庐剧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耕江淮大地。
  2002年3月合肥区划调整,市区改设瑶海、庐阳、蜀山、包河四区。“山河海阳”中,老城区的大部分在庐阳区,正合了“庐”之所在。前几天一座新公园楹联评选,有人要把其中一联的“淝上”对“庐阳”改为对“庐州”,我说不可。“阳”对“上”,都是方位词。古人说“山之南水之北谓之阳”,“庐阳”朗朗上口,全国有多少座城市的名字带“阳”啊!
  写此文时,刚过了教师节。《庄子·秋水》篇谓:“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老夫子讲学意志之高远令人神往。50年前,我开始从教,尽管后来被调离教师岗位,但还时不时客串。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担负教化育人的重任,当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在前行中奋勇争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庐州大地上,万千园丁当下正以崭新的风貌勤勉又默默地耕耘,为蓓蕾绽放奉献光和热,如同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适逢有关部门正提炼教育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结庐施教,育秀朝阳,不正是我们这座城市教育精神的现实写照吗!
  一个“庐”字,内涵丰盈。结庐在心境,因有桑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