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大会堂,经过维修改造,成了村民们办理红白喜事的“新风堂”,成为移风易俗新阵地。宣城市自2019年启动新风堂试点建设以来,已通过村民自建、会堂改建、农家乐共建等方式,共建设新风堂509个,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同时,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新风堂的功能不断延伸、丰富。
老旧大会堂成了“新风堂”
2018年,泾县茂林镇濂长村对一间早已年久失修、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大会堂进行了维修改造,2019年,它成为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风堂”,已有几十场村民家的红白喜事在这里举办。
“桌椅、餐具、厨房、空调我们都有。”濂长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徐金林9月19日向记者介绍了该村的新风堂。据介绍,濂长村位置偏远、地广人稀,最远的村民组距离镇上有近20公里,村委会距离镇上也有12公里。以前村民家办红白喜事,常常叫几辆中巴车,把客人一起运到镇上,路途远,有的老人不愿意去。自从有了新风堂,村民们都愿意在这里办,“我们一桌只收30块钱的水电气等费用,村民们既省了车费,又省了麻烦,还热闹了。”
与濂长村一样,广德市卢村乡唐流村的新风堂也是原有的旧建筑改建而成。“原来是老农贸市场,我们改建之后就用作了新风堂,我们还装了整墙的显示屏。”唐流村第一书记刘长英向记者介绍,该村的新风堂2019年元月建成,当年就办了27场红白喜事,近两年因为疫情影响,办的要少一些。
记者从宣城市文明办了解到,宣城市自2019年启动新风堂试点建设以来,截至目前,已通过村民自建、会堂改建、农家乐共建等方式,共建设新风堂509个。
这里办酒席倡导“221”
“过去,村里办红白事都流行大操大办,大家相互攀比,很多村民心里不情愿,但是没办法。”徐金林说,濂长村的村民们在新风堂办红白喜事,他们会建议村民自己买菜,再请当地擅长厨艺的村民来烹饪,或者请流动厨师。“在我们这买400块钱一桌子的菜,烧出来的酒席不比外面饭店一桌一千多的差。”
广德市卢村乡唐流村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新风堂制度、流程,设置了移风易俗“221”行动墙,即随礼不超过200元、酒席不超过20桌、每桌不超过10个菜。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宣城市文明办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宣城市各地红白喜事理事会借助“新风堂”操办村民红白喜事952场、1.8万余桌,节省办理酒席1600多万元,节约群众礼金近300万元。“新风堂”在给村民带来切实便利的同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村民人情费支出明显减轻,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新风堂”不只是“宴会厅”
宣城各地的新风堂并不只是办红白喜事的场所,它们功能丰富,且各具特色。
濂长村在新风堂里设置了助农专柜,售卖茶叶、蜂蜜、葛粉、笋干等当地村民家自产的农特产品。“今年受疫情影响茶叶不好卖,但我们帮村民们卖了十几万块钱的茶叶。”徐金林说,濂长村是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新风堂里有皖南事变介绍展板,来村里学习、游览、参观的人都会到这里来看一看。
唐流村的新风堂也是理论宣讲的阵地,同时还会举办画展、文艺表演等活动。“下雨天的时候村民们会在新风堂里跳广场舞,之前因为疫情孩子不上课的时候,还会在这里活动。”刘长英说。
在宣城,“新风堂”的功能还在不断延伸、扩展、深化,成为移风易俗“主阵地”、乡村振兴“加油站”、文化精品“展示厅”,在推进红白喜事简办、村集体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