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安徽医药招采改革为全国“探路”
  医疗保障,是老百姓最大的“医”靠。近年来,安徽省医保局把治理药品耗材虚高价格作为深化医改的“突破口”,以量换价、“四价联动法”、“组套分组法”……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到集采常态化铺开,用一个个“全国率先”“全国首创”,让众多曾经昂贵的药品、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惠及更多患者。
  率先探索打破价格“坚冰”
  今年73岁的杨振海是安徽涡阳人,因为患有冠心病,前不久来到合肥治疗。“我这个病需要装支架,以前听说一个支架就要一两万,没想到现在只要几百块钱了,真是给我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9月14日,杨振海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这个患者使用的心脏支架原来要八九千块钱一个,现在只要400多元。手术和住院整个费用在两万多元,经过医保报销后,只需自付一万多元。”安医大二附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胡广全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心脏支架纳入国家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后,价格大幅降低,中选产品单价最高不超过798元。除了心脏支架,目前,心脏起搏器、冠脉扩张球囊也都纳入了安徽省级集中带量采购,价格降了不少,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通过集中带量采购,降低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安徽的探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7月,安徽作为全国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试点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试点,打破了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的“坚冰”。骨科脊柱类86个产品平均降价53.4%,人工晶体类8个产品平均降价20.5%,年节约采购资金近4亿元。
  2020年8月,安徽省医保局持续扩大改革成果,在全省范围开展第二批高值医用耗材带量采购谈判议价。骨科关节类240个产品平均降价82%,心脏起搏器73个产品平均降价46.8%,年节约采购资金近7亿元。
  完善制度理顺价格机制
  一直以来,由于医用耗材无行业标准和统一编码,加上既得利益方“护盘”,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如同一块“坚冰”,在深度竞争采购上一直没有突破。2019年国家提出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体系,净化医疗服务执业环境,降低医用耗材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面对虚高的价格,安徽创新招采方式,完善制度设计,打出了一套改革“组合拳”。
  “以省属公立医疗机构为核心,组织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形成采购联盟,组团采购,用量换价。”安徽省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副处长翟小伟介绍,谈判议价以量为“门槛”,既兼顾临床使用习惯,又防止市场份额较小、临床评价不高的同类产品入选目录,恶意降价抢占市场,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同时,将谈判成功产品上年度联合体总采购量80%作为约定采购量,降低企业营销成本,稳定企业销售预期。
  此外,安徽还通过采集市场价、专家内部评价、双方谈判议价的模式,“逐轮降价”挤水分,进一步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形成机制。
  截至今年8月底,安徽已组织开展了7批1687个耗材产品省级集中带量采购,品种涵盖了骨科脊柱、骨科关节、眼科人工晶体、心脏起搏器、冠脉扩张球囊、血液透析器、临床检验试剂、超声刀头等,年可节约采购资金近20亿元。通过集中带量采购,降低了耗材虚高价格,节省了医保资金支出,减轻了患者看病就医负担。
  创新模式扩大改革效应
  如何把虚高的医药耗材价格压下来,安徽医保始终在“想办法”。
  “医药招采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我们一直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去破解。”翟小伟介绍,安徽省医保局成立后,分类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探索创新了高值医用耗材“组套分组法”、常用未过评药品“整类谈判法”、临床检验试剂“三轮降价法”、大型医用设备“三分一合法”等集采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集采结余资金分配激励机制,让患者得实惠、企业减负担、医院降风险,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医药招采改革新路。
  记者了解到,2019年以来,我省落实国家集采和组织省级集采累计节约资金达70亿元,2125种药品耗材陆续降价惠民。
  改革未有穷尽时。安徽省医保局表示,2022年还将继续组织省级常用未过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同时,开展药物球囊、吻合器、脑疝补片、颅内弹簧圈和部分低值医用耗材全省集中带量采购,做到“应采尽采”,实现全省区域、药品耗材品种、医疗机构的广泛覆盖,扩大集采改革的规模效应,让更多百姓享受集采带来的实惠。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