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登上热搜。在考编、考公大热的环境下,带有编制的考古所岗位却“零应聘”,这在“考古热”“文保热”日益火爆的今天,引发大家对相关领域人才现状的关注。(9月25日《成都商报》)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求职迷恋编制,就连事业编环卫工的岗位都竞争激烈。据报道,今年国考报考首破200万人,达到212.3万人,平均68人竞争一个岗位。在此背景下,敦煌考古编制岗位却“零应聘”,尤为引人注目。
再从考古角度说,近年来,众多文物、文物机构和考古相关节目走红网络,文物热、考古热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然而,当真正招聘带有编制的考古人才时,却又是“零应聘”的结局,充分表明“爱是一回事,‘在一起’又是另一回事”。“考古很热,从业很冷”的现实,让人觉得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
为何出现这种状况?多位受访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敦煌偏僻的地理位置、严格的招聘和工作要求、较低的薪资待遇等因素,让很多应聘者望而却步。由此看来,在敦煌考古编制岗位面前,一些求职者还是过于现实。当然,这种选择也无可厚非,毕竟绝大部分人必须为了最基本的“牛奶”和“面包”而奔波,更不要说住房、教育、医疗等。
这不由让人想到2020年夏天,湖南女孩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以及未来规划的考虑,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以后会读研深造,做考古研究。一时间,网友对钟芳蓉“报考考古专业”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她应该读更“好”就业、更赚钱的专业。这表明,很多人认为考古职业辛苦,注定要与奉献、寂寞、清贫为伴。
要破解我国“考古热而从业冷”的现状,显然不能满足于考古学的社会意义正在不断增强,真正喜欢考古学科的人数在不断攀升。从大环境来看,现在确实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但真正从事考古的人,从来都是少数群体。故而,想要让考古事业后继有人,应提高相应的薪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虽然考古是文化传承事业,不能仅凭赚了多少钱来衡量价值,但考古人才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给予足够的成长空间、与职位要求和专业水平匹配的工资待遇,心怀考古热情和理想的专业人才才会和考古事业“美美与共”。何勇海/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