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是记录地球生态变迁的“活文物”,它们从历史中走来,在生长地一站就是百年甚至上千年。日前,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公布,其中全国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都在陕西。安徽古树名木也具有独特的风貌,记者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此次普查结果显示,普查范围内安徽省散生古树名木数量位居全国第15,群状古树数量位居全国第22,而安徽最古老的一棵古树已有1390岁高龄。
安徽共有古树名木35154株
2015-2021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记者从安徽省林业局获悉,此次普查结果显示普查范围内安徽省散生古树名木数量位居全国第15,群状古树数量位居全国第22。
目前,全省共有古树名木35154株,其中古树35006株,名木148株。在古树中,500年以上一级古树834株,300-500年二级古树4314株,100-300年三级古树29858株。这些古树名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科研价值。
据悉,能成名木者,是具有特别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能成为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者,则是抗性强、木质刚毅、深根性的长寿树种。一级古树和名木树种中,最多的是银杏树,计有238株,香榧计有85株,圆柏计有80株,樟树计有76株,等等。名木中以黄山松最多,计有46株。黄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中,古树名木类共54项,其中黄山松有36株。
安徽最高寿古树已有1390岁
古树天长地久,文化熠熠生辉。据省林业局最新一次调查数据,全省最粗大的古树,首推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南源口村王村茂组的巨型樟树,胸围1125厘米,树高30米,树龄近千年,挺立于徽杭公路和G56高速路旁。
而树龄最老也较准确的古树,首推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的银杏树,为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汪思立由绩溪迁徙建村时为选择村址所植。至2017年,树龄1385年,树高22米,胸围791厘米。时过五年,目前这棵树已有1390岁了。
这棵古银杏树生长在唐模村中央地带,苍老扶疏的枝干,高瞻于徽派民居屋舍之上,独傲苍穹,颇为显目。据说,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村人都会在古银杏树上挂一块“唐朝古木,不得侵犯”的木牌,敬告四方,尊爱古树。
提到一级古树及名木藏量最丰富的城市,排在首位的是黄山市,计有354株,占全省一级古树及名木的36%。其中,一级古树267株,名木87株。2017年4月,中国林学会发起评选中华最美古树名木,安徽黄山迎客松、青阳西华古青檀、砀山酥梨树王入选,成为中华最美古树名木。
值得称耀的重要地理标识
遍布全省的名木古树,来源和成因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一树一特质,一树一风采。
据介绍,这些名木古树有的来自广袤森林劫后孤独犹存的古树,有的来自人迹罕至自然遗存的古树,有的来自先贤手植的特殊标志性的名木古树等等。比如,历代国君、名臣显要、文化名流等,在游历山川、吟唱风物,或卜筑乡居、归耕田园之时,兴致之余,植树以明志,植树以传风雅。滁州琅琊山“欧梅”(欧阳修手植梅),桐城市桐城派文学大师姚雨手植银杏,晚清重臣李鸿章、刘铭传在其家庙、故居所植的玉兰、广玉兰等,美木传声,风物长宜。
此外还有古树名木群。无论南方北方,乡规民约,善加维护,日积月累,代代传承,成为古树名木群,被视为一方地域值得称耀的重要地理标识。如果说萧县皇藏峪青檀古树群得益于寺院的严格管护,那么,砀山酥梨名木古树群则是群众赖以为生而养育精良的优质酥梨种质资源。皖南山区、大别山区的众多护村林、风口林、水口林,每一处都是一脉相承、传接数十代人的古树名木群,也是一山一村、百户千家最神圣的象征。
承载生态信息翔实不可替代
安徽南部历来森林繁茂,区域景观生态比较稳定,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造就了山野丘壑、村旁地头、溪畔路边众多古树名木。但当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生态过程发生巨大改变后,很难透视森林生态曾经的优势和平衡。
好在还留有少数小面积的针阔叶树混生的古树群,成为良好森林生态的历史见证。认识、研究这些古树名木的生态价值,不仅能回望过去,了解森林发展历史,更能剖析生态要素多样性、异质性、动态性以及生态演变过程,以规划未来,建设新型的、有利于古树名木生存发展的优良森林生态空间。
不仅如此,在生物多样性中,古树名木虽然所占比重极小,但古树名木所承载的生态信息是翔实而不可替代的。黄山市歙县雄村新安江畔散生古樟树有30多株,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樟树有10株,皆森茂苍然,有自然遗存,也有人工栽培,其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奠定了樟树在北亚热带自然分布的基础。
虽然经历过无数次自然的和人为的灾害影响,尤其是近代多次-16℃至-14℃的低温冻害,但古樟树仍枝叶繁茂,即证明其具有自我调整、反胁迫以增强耐受极限的能力,从而确定古樟树在我省南部的森林植物地理分布是无疑的。
确定古树年龄是个重要命题
在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体中,古树的寿命是最长的。古树年龄的确定,不仅是划定古树等级的重要技术参数,而且也是古树研究与保护工作中的难点之一。
记者了解到,根据安徽省三十多年来对古树的研究,测算古树年龄的方法也有多种。比如通过史籍、碑刻记述,确定树龄。根据史书、地方志、宗谱等史籍记载,能考证明确的古树在全省古树名木中占的数量虽极少,但史实清楚,记述确凿。如黄山市徽州区唐模村的古银杏树,查考系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在迁村选址时所植,且一直在原地生长,历代方志、族谱均有提及和记述。据此确定树龄,自当无误。
古树专家还通过综合评估推测树龄。在没有真凭实据确定树龄的情况下,从一些旁证、佐证中寻找资料,如诗词、散文、楹联等叙述,或比照寺观、建筑、遗迹等为依托,再参照古树形态、地理差异、立地条件、环比同类树种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较审慎合理的古树年龄。
此外,还有民间访问、运用同位素碳14进行科学检测,以及生长量检测等方法,还古树一个比较可靠的相对实际的年龄。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