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3版
发布日期:
亳州二夹弦省级非遗传承人吴丽做客徽派
从艺43年,仍在热闹的舞台上
  2008年,山东省定陶县、安徽省亳州市、河南省开封市、滑县联合申报的“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第六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出炉,吴丽和她挚爱一生的二夹弦榜上有名。日前,二夹弦省级非遗传承人、一级演员吴丽做客由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冠名播出的大皖徽派栏目,讲述了她和二夹弦四十三年不了的情缘。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舞台上的吴丽不紧张,面对摄影机,吴丽反倒有点局促。戏曲演员往往是这样,说的没有唱的好听,所以她带来师姐助阵,开场先唱了一段二夹弦经典《梁祝》热身。吴丽有一点特别让人感动,她没觉得戏曲艰难,相反她觉得优秀的后来人充满希望,而且,从艺43年,她和她的同辈人,并没有离开舞台的打算。
  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
  徽派:太精彩了,以前《梁祝》听的黄梅戏,我想二夹弦是一个乐器,所以二夹弦是一个乐器命名的戏曲曲种。
  吴丽:二夹弦委婉动听,非常细腻。亳州二夹弦,起源于河北,发展到山东、河南和安徽亳州,我对二夹弦情有独钟。小时候我就出生在梨园世家,我父亲是梆子戏的演员。
  徽派:您父亲是唱梆子戏的,当时为什么你没去唱梆子戏?
  吴丽:1980年,当时的亳县成立了二夹弦戏校,因为要补充新鲜血液,我11岁考进了二夹弦戏校。当时我的母亲不太同意我去学戏,好在报名的时候,有个阿姨说这小姑娘嗓子好,不唱戏太可惜了。
  徽派:从那以后,一直唱到现在?
  吴丽:对,到现在。小时候练功都要早起,我到现在还有这个习惯,跑步练嗓子。
  “接地气”的艺术人生
  徽派:你现在是二夹弦传承人,要带着戏种走向更大的舞台。这个身份的变化,有没有让你思考更多?
  吴丽:有变化。其实,我们二夹弦剧团,后来和梆子戏合在一起,现在我们叫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集团。我们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尤其近几年送戏下乡,田间地头都去。我们一年下来好几百场戏。我们招了很多新人,扮相和嗓音都非常棒。
  徽派:现在二夹弦这个戏种还能招到这么多人?
  吴丽:还是有人的。我们下去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非常受欢迎。很多大爷大妈会提前很久在那等着。经常有老戏迷夸我,小丫头,唱得非常好。我说老奶奶,只要你们愿意听,我们就愿意为你唱。我的感觉,大家对文化戏曲非常支持。
  徽派:下基层演出,可能条件没有那么好,作为演员,有没有觉得没有那么光鲜亮丽?
  吴丽:一到舞台上,看到舞台下那么多观众,怎么说呢,还是非常感动的。我们的二夹弦大型古装戏《慈母泪》,去年进京演出,我们演艺公司集团两个戏进京,梆子戏是演出《沈浩》。
  徽派:亳州两台戏进京演出,确实很值得骄傲。
  吴丽:当时排戏时突然嗓子哑了。他们都说我是“金嗓子”,这么多年唱戏,嗓子从来没有哑过。后来到医院去看,医生说是淋巴结节,动手术的话,那个地方离嗓子特别近,医生说就怕碰到嗓子。我深爱着这个工作,考虑了很久,做的微创,8个小时手术。医生说至少半年不要大声说话,但我觉得进京演出这个机会太难得了。现在嗓子是保住了,但是留下了后遗症,就是下巴这里麻木。但我想,人生总应该有所追求吧。
  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
  徽派:您在舞台上唱戏多少年了?
  吴丽:我工作43年了,我的艺术生涯也是43年了。我也很幸运,找到了自己的一生热爱。
  徽派:您还是“亳州十大女杰”,你不仅自己想唱,对二夹弦也有自己的理解,觉得自己身上有责任。
  吴丽:二夹弦是非遗项目,有这个责任在我肩上,这门技艺是我的老师传给我的,我要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演出的唱腔啦、身段啦,舞台上人物塑造啦,毫无保留传递下去。
  徽派:除了基层演出,后面还有什么演出的计划?
  吴丽:这个要看团里怎么安排了,如果有需要,我肯定是义不容辞走到前面。其实我们这一代,还有很多人在一线演出,不仅是演员,包括我们的乐队舞美,我们很多同辈人,都仍然在舞台上。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