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枯木逢春”得亏有“树医生”
来看看我省古树保护专家束庆龙如何为树木“开方”
  近日,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公布,普查范围内安徽省散生古树名木数量位居全国第15,群状古树数量位居全国第22,而安徽最古老的一棵古树已有近1400岁高龄。记者了解到,面对这些珍贵的古树名木资源,安徽多位古树保护专家奔走在江淮大地上,为古树名木“把脉问诊”。日前,记者联系到我省知名古树保护专家、原安农大林学与园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束庆龙,听他讲述古树保护背后,那些惊心动魄的“大抢救”。
  助力古树名木延寿回春
  观察叶片颜色大小,触摸树干、检测土壤情况,了解周边环境……树干是否遭遇空心、腐朽、病虫害,在束庆龙的心里很快一目了然。年已七旬的他,如今依然身体力行参与多项古树名木的疾病诊断。
  这些年,人们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意识日渐增强,但往往一些不得当的保护,成为了古树名木的隐患来源,对它们的生存构成威胁。束庆龙告诉记者,在考察中他多次看到,因为地面硬化过度、大量堆土、树下或周边使用除草剂、建房修路等破坏原生环境,导致古树根系无法呼吸和正常生长发育,出现生长缓慢、甚至死亡的情况。
  古树生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准确判断古树的“病因”,为古树名木“开方”就成了束庆龙和专家们的重要工作。
  逍遥津公园是合肥市庐阳区拥有古树群最多的一个地方,今年五月,公园蘧庄前一棵上百年的三级古树白皮松出现枝叶发黄、枯萎,生机衰退现象。束庆龙等专家受邀前往现场查看,他们经过观察判断,修路抬高了周围的环境,造成白皮松排水不畅,建议路面修成坡面,园方按照专家意见对古树复壮及日常保护。“七月份的时候,他们园方给我发来了照片,目前古树恢复得不错。”
  两次“大抢救”记忆犹新
  得到古树名木复壮回春的消息,就是束庆龙最高兴的时刻。这些年,作为省内最资深的古树保护专家,束庆龙曾参与多项古树名木的抢救工作,而让他最挂心的则有两棵古树名木。
  合肥市新站区磨店乡于湾村李府大院内有一株玉兰树,树高10米,胸围96厘米,冠幅4米×4米,树龄约130年,被誉为李鸿章家庙玉兰。玉兰树既是李氏家庙最好的见证,亦是晚清重臣最好的纪念物。
  去年7月的一天,没有刮风也没下雨,那棵玉兰树上,一截树枝突然掉落,生长十分衰弱,管护人员很是焦急。一直关注这棵树的束庆龙决定为它开展一次彻底的“大抢救”。从地势平缓、排水不良,土壤被污染、周边通风透光不良等问题着手修复,将原先树池周围的青砖路挖除,一侧挖较深的排水沟、地势做成斜坡状、土壤进行改良、周围抑制其他树木生长、将先前不合理的树洞处理进行纠正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玉兰的生长环境。从去年7月至今,这棵名木长势有了一定的改善,“我认为今后会逐年好转的。”
  在池州市九华山风景区闵园内生长有一株黄山松古树,人称“凤凰松”。树高8米,胸围330米,冠幅14米×19米,树龄约800年,誉名九华山闵园“凤凰松”,也在中国十大名树中排名第二、在CCTV-4套《中国古树》专题节目中排序第三。
  大约15年前,凤凰松出现了生长衰退的情况,叶子变灰暗色,让人们感到格外揪心。束庆龙教授通过仔细勘查,制定了一个三年的方案,对松树下先前填埋的农田土进行分步去除。“当时6月份挖除的部分,月份相对应树梢就发生了向好变化。”如今,这棵树早已恢复了它的风采。
  古树保护机制日趋完善
  我省地跨江淮南北,自古文风兴盛,凡存古树名木之地,皆为厚德欣荣之邦。束庆龙告诉记者,安徽省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一直做得很好,相关机制也在日趋完善。
  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自2010年3月12日起施行,明确规定古树名木的认定、养护、管理和保护的法律责任。此外,按照《保护条例》规定,省绿化委员会已于2009年和2015年两次组织开展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对古树名木进行登记、编号、拍照、建立资源档案。
  束庆龙介绍,我省多地还成立了古树名木保护专家组。从2018年前后开始,省市各地都拨付专款或筹措资金用于古树保护,一些地方还为古树找看护人,通过补贴的形式,让古树的管理看护细致到人。
  记者了解到,黄山风景区是我省名木古树分布最为集中之地,约占全省名木古树的七分之一,有许多古树名木于1990年被列入黄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不仅古树名木管护水平高,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管护经验和有效措施。誉满天下的黄山迎客松,实施24小时全天候管护,使古树名木与山色同辉。本世纪以来,不断改革创新,实施“一树一策”管护。
  束庆龙说,想要古树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后人一定要把古树守护好,用现有的技术和措施,让它延年益寿是可行的。而这,也是他们作为林业工作者最朴素的追求。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