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淀粉的诱惑
  □合肥钱定果
  “晚上想吃点啥?”“下碗面吧。”
  对于许多饥肠辘辘的上班族来说,下班回家,莫过于一碗热腾腾的汤面最能安抚肠胃;宿醉一夜,头疼腹痛,急速吃一碗锅气十足的热面条,好似“回魂汤”一般,通体舒畅。
  皖北大平原,小麦勃勃生机,麦穗渐渐饱满,里面包含甜蜜的白浆。当地人为了尝鲜,常常在小麦发青之时摘下麦穗,碾成面粉、制成面条,下锅煮开,不需过多调料,就为了吃那一口小麦的鲜甜。皖北人称之为碾转子。这是淀粉物质的第一次升华,也是粮食紧缺年代的艰涩记忆。
  “老板,这碗格拉条得劲!”对于皖西北的阜阳人民来说,好吃莫过于一碗提神醒脑的格拉条。所谓“格拉”就是搅拌的意思,用机器轧制出来的面条厚厚地浇上芝麻酱和辣酱,再放些清香可口的荆芥,用筷子快速搅拌,越拌越香。待到面条被酱料充分包裹起来,狠狠地吸上一口,面香、酱香、清香,各类香味入口,幻化成滑腻绵密的口感,直冲脑门,让人欲罢不能。格拉条的做法堪称阜阳版的热干面,好吃的阜阳人还要再搭一些香肠、肠头、猪耳皮等卤菜才叫大快朵颐。不过,格拉条面偏硬,不好消化,于是乎,一碗蛋花汤完美弥补了格拉条的不足,最终成就了一道老饕大赞的美食。
  从碾转子到格拉条,淀粉实现了更深层级的升华,让朴素的物质愈发活色生香。
  皖北还有一种吃食——卷馍,这是对淀粉的另一种“顶礼膜拜”。卷馍又分为水烙馍、旱烙馍。其区别主要在于上笼屉蒸或鏊子上赶制。无论哪种形态,其核心是要配上现炒的醋溜豆芽、土豆丝、千张丝再加上一点馓子,最后统统用卷馍裹住,咬下一口,酥脆、咸鲜的口感在口腔里散发出来。最好配一碟酱豆,这才算是对卷馍的最高礼仪。
  皖北人家喜食卷馍,来自于小麦自身独特的香味,吸引着他们将其转化成面、饼、馍等多种美味面食。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对淀粉做了一次深刻的“研究”。
  煎凉粉,阜阳街头的美食代表。豌豆制成淀粉状,加些温开水不断搅拌,最终呈现出白玉一般的颜色。将其放入冰箱冷藏,不用多久,一整块凉粉便制成了。凉粉一般多以凉拌为主,煎着吃可是一门手艺,要不然极易碎烂,无法下口。若是有幸在阜阳的一家摊位前观察一下,便可看出些端倪:凉粉小火煎制,白玉般的“身体”裹上了油香,最好是打一个鸡蛋进去,增进口感。待到诸味融合,趁热享用为佳。
  有别于小麦带来的口感,豌豆等茎类蔬菜制成的淀粉更多了一种清香味。而这恰恰就是淀粉的万般变化。
  从皖北一步跨到江淮之间,当地老百姓对于淀粉的记忆来自于一种植物块茎——红薯。红薯蕴含的淀粉纤维感更强,转化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这也许是淀粉带来的另一种升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