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2022年长江江豚科考干流段工作结束
安徽科考队员多次观察到母子豚戏水
  9月19日,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在江苏南京正式启动。日前,长江江豚科考干流段工作圆满结束。有参与科考的铜陵、芜湖科考队员告诉记者,考察期间他们多次观察到母子豚在长江流域戏水,为长江生态保护反馈了好消息。
  在长江干流多次观察到母子豚
  长江江豚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于长江中特有的淡水鲸类,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种群数量约为1012头,种群极度濒危。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获悉,此次科考中安徽主要负责长江干流湖口至马鞍山段考察。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技术牵头,省内多家教学、科研、管理单位参与,安庆市、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配合保障。干流考察结束后,安徽段随即进行骨牌洲、清节洲、鹅毛洲、凤凰洲、铁板洲、黑沙洲、陈家洲、太兴洲等汊江考察。
  此次长江干流科考于9月26日圆满结束。在8天的时间里,来自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陈燃、黄立新全程参与科考。他们参加完安徽段干流长江江豚考察后,负责对芜湖黑沙洲汊江和铜陵南夹江汊江考察,汊江考察任务已于9月27日完成。下一步,未参与汊江考察的其他科考队员,将对鄱阳湖和洞庭湖流域继续开展考察。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陈燃告诉记者,他们发现自下游进入铜陵保护区江段后,江豚发现率有提高趋势。“我们多次观察到母子豚的出现,根据它们的生活习性规律,母子豚紧密联系在一起,母豚先出水,幼豚后出水。母豚带着宝宝一起活动嬉戏的场景时常出现。”
  来自安师大生态学专业的研二学生黄书雅也参与了此次科考工作。她主要根据考察船上观察员的信息,及时抓拍江豚出水照片。“我们9月19号从江苏南京码头出发,第一天就看到江豚的身影。”黄书雅说。
  记者了解到,本次考察是继2006年、2012年、2017年后第四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实施全面禁捕、《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后首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这几年保护区江段经过几轮环保督查和岸线整治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让陈燃印象深刻的是,考察途中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保护区境内沙洲众多,是江豚理想的生存环境,所以在保护区江段江豚遇见率比较高。长江生态环境发生积极向好的转变,长江鱼类数量明显增多。“江豚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食物多了繁衍率才能提高,也就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江豚种群数量增多,让科考队员们感到欣慰。
  科考同时运用目视与科技手段
  虽然是第一次参与全流域科考,但陈燃多次参加过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具有丰富观察经验。此次考察有三位独立观察者,根据科考队安排,陈燃承担其中一职。
  “独立观察者一般站船上最高的平台上,视野更开阔,主要任务是帮助前面三位目视观察者确认发现的江豚数量和独立补充记录前面三位目视观察者遗漏的江豚情况。”陈燃说,他们的工作根据当天考察任务,一般从上午7点半开始,下午5点结束,为保证观察者精力,半个小时进行一次轮岗。
  黄书雅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位置是三位目视观察者的身后。观察者一旦发现江豚,会及时报告发现角度、离船离岸距离等信息,而她要及时举起相机,把江豚出水的场景固定下来,留下影像学资料。“江豚出水时间往往只有0.5秒到1秒,所以能抓拍到非常不容易。”首次参与江豚科考的她,留下了多张珍贵的照片。
  记者了解到,虽然本次科考采用了被动声学、环境DNA及影像辅助识别技术,但是水上目视观察依然是非常重要、核心的考察手段。由于整个考察过程中发现长江江豚的次数非常多,具体数量还要根据模型来推断统计。
  因疫情防控,此次考察队员们吃住都在船上。据介绍,为了保证考察效率,他们的早餐和晚餐由岸上后勤人员送餐,午餐在船上吃方便面、自热饭。
  迁地保护的江豚已适应新环境
  考察期间,队员们进入了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江段上至铜陵市枞阳县老洲,下至义安区金牛渡,是长江下游唯一一个以淡水豚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岸线全长58公里,地跨铜陵市、芜湖市、池州市江面。这里也是国内首个在核心区江段实行船舶限速禁泊举措的保护区。
  记者了解到,2001年从长江铜陵段活捕4头江豚,置于铜陵市郊区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半自然夹江水域饲养繁殖,构建起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繁殖种群。通过人工辅助方式,成功自然繁育出7头江豚,目前迁地江豚数量已达到11头。
  2021年,根据农业农村部统一安排,在有关部门支持下,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湖北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换了两头江豚,以提高保护区迁地江豚生物遗传多样性。
  “目前两头江豚已适应我们这边的环境。至于是否参与繁殖,需要对种群进行体格检查,并对个体进行微卫星亲子鉴定。”陈燃介绍,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未来他们将对新出生个体进行亲子鉴定,确定是否为新迁入江豚的后代,他们对此充满了期待。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