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北溪事件”谁获益?谁埋单?
  瑞典国家安全局日前公布“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初步调查结果,虽然暂未得出关于肇事者的结论,但强化了此次事件系“蓄意破坏”的嫌疑。
  9月末,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德国输送天然气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现四处泄漏点。各方普遍认为这一事件系“蓄意破坏”。瑞典、丹麦和德国分别展开调查。瑞典方面称,后续调查将决定是否确认并起诉制造事件的嫌疑方。
  事件调查尚未得出最终结论之际,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相关言论颇值得玩味。他首先称此次事件“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几天后又称事件“终归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有利于欧洲“一次性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两次间隔不久的表态显然自相矛盾,着实令人吃惊。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谴责布林肯抛出“北溪事件巨大机会论”是“公然且不加掩饰地表述美国及其北约伙伴存在摧毁‘北溪-1’和‘北溪-2’的动机”。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能借“北溪”管道无法运作之机向欧洲高价销售更多天然气的“显然是美国”。
  分析人士指出,短期内,“北溪事件”彻底断送了俄罗斯通过北溪管线恢复向欧洲供气的可能性,由此产生的能源价格高涨等“经济账单”终将落在欧洲百姓头上。
  “北溪事件”的发生正值乌克兰危机进入胶着阶段,为这起事件埋单的归根结底还是普通百姓。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