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山西的宋先生和爱人来到歙县公安局交管大队,给民警汪涛和其同事送上了一面锦旗。锦旗上写着“人民卫士一心为民神勇机智救我父亲”。面对一场伤者、肇事方以及围观群众眼中的“小事故”,汪涛再三坚持要见到双方当事人,并凭借多年法医工作的经验,敏锐察觉到了异常,挽救了一条性命。
坚持到事故现场看一看
“十一”假期,歙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来自山西太原的老宋就是其中之一。10月4日晚上8点33分,歙县桂林镇金三角转盘附近,老宋步行过马路时,被一辆三轮车撞倒。
看到发生意外,一位好心的路人报了警。事故中队民警汪涛和同事驱车前往现场处理。事发地距交管大队有十几分钟车程。刚行至半路,肇事方三轮车主的儿子打电话给110,称双方已经协商好了,不用交警到现场处理。
有警必出,是从警十几年来,汪涛一直坚持的工作铁律。虽然本可以根据电话反馈的信息返程,但他还是在电话中告知肇事方,“你们别走,等我到现场。”
很快,汪涛和同事就抵达了现场。三轮车已经被扶起,伤者也已经离开。经过现场了解,肇事方表示双方确已协商好,对方头破了一点皮。肇事方还告诉汪涛,他们也担心出意外,当场就叫了一辆救护车,可是车来了之后,对方却怎么劝说都不愿意上车去医院,表示自己并无大碍。
现场围观的群众也向汪涛证实,被撞的人没什么事情,就是头破了点皮,是个“小事故”,已经步行离开了现场,没上救护车。
判断伤者脑部出了问题
肇事方和围观群众的说法,并没有影响汪涛的判断。他还是从肇事方要来了伤者的电话,“你在哪里,我过来找你见个面。”毕竟涉及事故双方,汪涛觉得不见到另一方当事人,心里总是不踏实。
得知当事人就在附近某酒店的房间里,汪涛和同事叫上了肇事者的儿子以及酒店的工作人员,一起敲开了房门。
房间里,受伤的老宋正和朋友们坐在沙发上休息。“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对于汪涛的提问,老宋都准确回答。“你头是怎么受伤的?”一番聊天之后,面对这个问题,老宋却始终答不上来,称自己想不起来了。
大学学习临床医学、有过10多年法医工作经验的汪涛,一下子整个人都紧张起来了。结合当事人出现了呕吐的情况,他认为老宋的脑部受到了损伤,伴随短暂性的失忆。“你现在吐了,说明你大脑肯定有问题了,颅内压增高才会造成这种呕吐。”他不停地解释着。
老宋的朋友也劝他去医院看看。可能是怕家人担心,或者影响后续的行程,老宋始终摇头,坚称自己没事,睡一觉就好了。
伤者当晚进行开颅手术
还有一个细节更加坚定了汪涛的判断:朋友帮老宋拿了手机并告知过他,可是老宋却一再询问,自己的手机到底在哪。“你看他都昏头了,一直在找手机,要是送(医院)迟一点,就危险了。”
情况已经很危急了。汪涛几乎命令式地要求老宋的同行人员把他架出来,直接送到医院。“有些事情必须要坚持,在我眼里他已经是病人了。”汪涛的语气没有丝毫的迟疑。
到达医院之后,马上做CT。结果出来,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也印证了汪涛的判断。老宋有颅内大量出血及颅骨骨折,当晚就进行了开颅手术。
“我们家人当时就特别感谢,不是人家(交警)这么敏锐,那我爸可能就不在了。”事发后,老宋的家人从山西赶来,握着汪涛的手,不无感激地说。
对于自己的再三坚持,汪涛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可能就是出于职业敏感。三年前从法医岗位轮转到事故中队成为了一名交警,他对交通事故中伤者的状态一直非常关注。“交通事故很多时候都是意外,看来很小,但就怕摔到头引发的后续脑外伤。”所幸,老宋已经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目前,事故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