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只要干得动还会做下去”
从上岸渔民到“巢湖卫士”,姜清泉:人总要有点奉献精神
  寒露已至,秋意渐浓。一大早,家住合肥市包河区义城街道的姜清泉跟往常一样,拿起工具直奔十五里河沿岸,开始打捞岸边水草和水面漂浮物的工作。从上岸渔民到“巢湖卫士”,姜清泉和他的同伴们已经坚持了15年。在烟波浩渺的巢湖岸边,这群志愿者以船为伴,经历了风霜雨雪,也见证了巢湖水清岸绿的蜕变。
  15年如一日清理水面垃圾
  今年68岁的姜清泉是一名老船工,2012年从芜湖市船舶公司退休回到塘西村。他几乎一辈子都与水打交道,先是在江船上干了20年的船工,后又干了20年的船长。退休后,他打算回到塘西村含饴弄孙,安度晚年。
  2013年,姜清泉无意间看到了街道关于招募清理河道湖面志愿者的启事。招募比较严格的要求是懂水性,最好能够开船。姜清泉十分兴奋,“我不是正好合适吗?”他立即来到村委会,第一个报了名。
  义城街道辖区内有十五里河、塘西河和南淝河三条河流,它们都流入巢湖,由于地处下游入湖口,水面常有垃圾,影响水环境。“我们家那时候就住在水边,如果水面有蓝藻,到处都是腥臭味。所以一听说招人打捞湖面垃圾,我们附近很多人报了名。”姜清泉回忆道。
  包河区夕阳红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7年,从那时起队员们就开始义务打捞河湖垃圾。如今,这支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已经有40名成员,姜清泉是志愿服务队的队长。他们每天至少工作8个小时,驾着船活跃在塘西河、十五里河和巢湖上,和水中的垃圾、水草打交道。
  “这活确实很累,气味也很难闻,但既然选择做了,就要坚持下去。”姜清泉说。前些年,每年到了5月份,蓝藻就开始增多,一直持续到9、10月份,这段时间是最忙的。
  每天,他们都要把从河道里打捞上来的蓝藻和垃圾送去统一处理,一直忙活到天黑。姜清泉回忆,“刚开始打捞清理的时候,河道淤积阻塞、鱼虾不生,每天都能拉上来好几吨垃圾,很多都是沿岸养殖场和居民丢弃的废物、垃圾……现在这些作坊都搬走了,塘西河、十五里河水质一天天变好,游客来了都说干净。”
  “巢湖卫士”擦亮“合肥名片”
  环巢湖水域的生态环境一天天好转,姜清泉和队友们看在眼里,心里也很欣慰。
  2013年6月,记者在塘西河入湖口探访巢湖蓝藻打捞工作时,看到靠近岸边的巢湖水面一片绿油油,仿佛油漆一般,散发出阵阵腥臭味。当时,58岁的姜清泉在蓝藻打捞队已经干了4、年了。
  2015年,包河区推行“渔民上岸”安居工作,姜清泉把家里的两艘船都上交了,搬到了安置小区生活。从今年5月开始,姜清泉便带领着夕阳红志愿服务队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蓝藻治理相关工作中。
  “特别是河长制实施后,我们还会配合河长制工作。”姜清泉说,河道垃圾是动态的,有时刚清理完,上游又漂来了。所以,河段长在巡河时发现有垃圾等问题,会立即和他联系,他则要立即安排人员处理,力保河道的垃圾不进入巢湖。
  十几年间,姜清泉带领的志愿服务队风雨无阻坚守在环巢湖岸线和三条入湖河道上,几乎没有中断。“刚开始我老伴和家人都还不同意,觉得这活又累又没什么钱,但人总要有点奉献精神。”姜清泉说,所有人都在为巢湖水环境努力。
  经过环巢湖治理,现在巢湖水质大幅好转,塘西河、十五里河、南淝河也比原来清澈,水里也能见到鱼了。2020年,姜清泉获得“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荣誉称号。
  “这是造福后代的好事。只要我干得动,肯定还会继续做下去。”正是有姜清泉这样的“巢湖卫士”的坚守,才使得巢湖这一秀水得到很好地保护。
  2021年,巢湖首次出现大规模蓝藻水华时间较2020年推迟了56天,2022年较2021年又推迟了44天,蓝藻面积也大幅度缩小,水清岸绿的巢湖正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史玉婷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